【重訪泰少足】清萊脫毒記 罌粟田變咖啡園 金三角山區轉營40年

撰文:鄧栢良 蔡正邦
出版:更新:

暴雨洪水湧進睡美人洞,令泰國野豬隊13人被困18日,親身參與救援行動的保安員Lak透露,洪水從沿帕米方向流入洞中。
帕米,即是帕米山,又稱爬迷,位於睡美人洞以北約5公里處,兩地來回車程僅10分鐘。記者採訪期間,提及帕米山,老村民二話不說指向北面,說是數十年前罌粟花的重鎮,山上風景優美,值得一看,最重要是帕米已成功轉營,成為咖啡豆之鄉。
帕米山「洗白」轉營,不是偶然,是政策使然,也是泰北擺脫罌粟惡名進程的縮影。
在泰北,罌粟花重鎮又何止帕米山?

清萊地處金三角 昔日「三不管地帶」

清萊與緬甸、寮國接壤,位於惡名昭彰的「金三角地帶」。這裏群山連綿,叢林處處,山區上住了許多少數民族。所謂山高皇帝遠,數十年前交通落後,政府要掌控這片土地本來不易。就連泰王普密蓬巡視邊境山區,勸籲山民放棄種植罌粟時也只能騎馬,就知此處為何成為「三不管地帶」。地理條件多少決定地方經濟發展,金三角、三不管、毒梟王國、東南亞亡命之徒的流竄地,愈是黑暗醜惡,愈是孕育罌粟的樂土。

帕米村棄罌粟種咖啡豆

帕米山上有一條帕米村,民居門外攤曬着大量咖啡豆,山腰處有多間精美時尚的咖啡屋,一派悠閒的鄉村風味。山地上耕地換上大片咖啡豆樹,七彩斑斕的罌粟花田早已成為歷史。帕米村八成村民是阿卡族(Akha),即中國雲南的哈尼族。這裏除了泰語,最常聽到的是國語,村民的父祖輩大多是二戰、國共內戰時從雲南一帶逃往泰緬邊境落地生根,與村民溝通,有時可以不用翻譯。

山腰處有多間精美時尚的咖啡屋,一派悠閒的鄉村風味。(蔡正邦攝)
民居門外攤曬着大量咖啡豆。(蔡正邦攝)
三十多歲的帕米村民Poly表示,泰北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好,山地適宜種植罌粟,而且不難打理。 (蔡正邦攝)

村民憶漫山遍野罌粟花田

三十多歲的帕米村民Poly表示,泰北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好,山地適宜種植罌粟,而且不難打理。她從父親口中得知,帕米山以往漫山遍野罌粟花田,販賣鴉片是村民生存之道。「以前你有鴉片,不用有錢,都可以換米、換肉」,當然還可以賣錢。

泰王騎馬考察 勸籲山民棄種罌粟

不過罌粟是邪花毒草,靠此為生非長遠之道。上世紀70年代,泰王普密蓬見金三角毒品猖獗,山民生活困乏(種植罌粟雖可圖利,卻會被毒梟威脅及剝削)。泰王推動「泰王山地計劃」,親自到騎馬到山區考察,勸籲山民放棄罌粟,帕米是其中一站,有餐廳今時今日仍掛着當年御駕親臨的照片。

軟硬兼施 引導村民轉種高經濟產物

消滅罌粟,非一朝一夕之事。Poly說政府嚴厲打擊罌粟,村民如被發現吸毒或保留罌粟,將被拘捕;另一方面又提供經濟誘因,給予咖啡豆、柑橘及茶葉的種子,引導村民轉種高經濟產物。但要徹底消滅罌粟花田,仍需耗時多年。因為直到1988年,泰王太后詩納卡琳也在帕米山以南相距15公里的咚山,推行「咚山發展計劃」,目的是要遏止種植罌粟的行為,可見泰北罌粟之遺害既深且廣。

村民Teen指,帕米村民現時主要種植咖啡豆、茶葉、荔枝及柑橘等農作物,他自己種咖啡豆及荔枝已二十多年。 (蔡正邦攝)

咖啡豆需求大 村民收入增加

不過,只要撒下咖啡豆苗,一代代人的傳承,終可帶來改變。村民Teen指,帕米村民現時主要種植咖啡豆、茶葉、荔枝及柑橘等農作物,他自己種咖啡豆及荔枝已二十多年,近年人們對咖啡興趣漸增,需求更大,銷售量有所增長,現時每公斤咖啡豆可賣110至130元泰幣不等,他們收入理想。而近幾年帕米村多了觀光客,他的弟弟也把握機會,一年多前山腰經營一間咖啡店。今年野豬隊少年被困洞穴發生後,意外令帕米村多了旅客,周末有近一千人到來。

民居門外攤曬着大量咖啡豆。(蔡正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