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場演卡夫卡 導演陳恆輝:文學不只是娛樂或令你感動落淚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要多喜愛一個作家,才會把他的所有作品從頭到尾看一次?不過,如果是問《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的導演陳恆輝,應該轉一個問法:「你有多喜歡卡夫卡,才會不單把他的作品看完又看和了解他的生活軼事,更把他的作品改編成一個濃縮精讀的劇場版,還附用導讀手冊?」
「一個文學作品對觀眾的價值,不只是娛樂或令你感動到落淚,而是令我們觀察人的生活、觀照自己、觀照世界。圓滿的作品,不是隨着你走出劇場就忘記了,而是仍留有餘韻,當我們再回到生活時,帶來反思及批判。」從十七、八歲看卡夫卡的作品,到三十多歲時經歷親人離世,到今天不安動盪的時代,陳恆輝稱卡夫卡的作品有宇宙性,不同時刻再看卡夫卡的作品都有共鳴,讓他更深入地體驗人生。

向年輕人介紹卡夫卡 在劇場精讀卡夫卡作品

八十、九十年代,社會上的閱讀氣氛濃厚,二十歲出頭的陳恆輝被《年青人周報》、《越界》、《電影雙周刊》、《助聽器》等文藝刊物吸引,從中產生對西方文化思潮的興趣,也增加了不少對文學、電影、戲劇的認識。卡夫卡是存在主義的先驅,陳恆輝被其別樹一格的思考、想像力以及優美的文筆所吸引,「覺得很有趣和反叛,與自己本來看的小說很不同」,理所當然地成為忠實讀者。

來到二千年,陳恆輝卻發現,身邊的人都不太熟悉這個中學時期的偶像,於是,很想透過戲劇向年輕人介紹卡夫卡。然而,當時沒有一個劇本能讓人精讀卡夫卡。

卡夫卡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朋友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導演陳恆輝。

「我們從一堆資料、一疊書,開始了創作旅程。」8年前,陳恆輝與演員一起編作《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卡夫卡作品精讀的劇場版。「我們分長篇小說組、中篇小說組、短篇小說組,各小組一起研讀卡夫卡的作品,再回來一起交流。」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由兩個人物布勞德(Max Brod)和詹努克(Gustav Janouch)作主線,帶來七個箱子的故事。馬克斯‧布勞德是卡夫卡的好朋友,卡夫卡臨終前拜託他將自己的草稿、筆記、書信類等作品都燒掉;詹努克則是卡夫卡在工人事故保險公司的同事的兒子,二人因鍾愛文學而成為朋友,無所不談。1951年,詹努克更出版了《卡夫卡對我說》,後來由出版負責人布勞德改為《卡夫卡談話錄》(又名《卡夫卡口述》)。陳恆輝說:「這本書是了解卡夫卡的寶庫。」《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也引用了書中的內容。

「到底布勞德會否會燒毀卡夫卡的作品?這一點很有戲劇性,我經常在想什麼是友誼,卡夫卡與布勞德都是文字創作人,但卻毫無妒忌之心。最後布勞德『背版』了朋友,但卻成全了文學世界很好的事。這齣劇的故事就是由此開始。」

叫好叫座的《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將會來是第七次公演。(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七個箱子各包含有不同小說的故事,一個個故事之間看似沒有一個明顯的序線,但觀眾卻可以順藤摸瓜,一步步了解卡夫卡。「一開始是『父子之箱』,根據資料,卡夫卡的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父親對家庭要求嚴厲又殘暴。卡夫卡很瘦弱,父親卻很健壯,卡夫卡經常不安、自卑,二人的不對等關係也影響了卡夫卡的愛情和婚姻。」不但如此,父親隱含的官僚體制權威性,也伸延到『迷宮之箱』的《審判》。裏中有外,埋下伏線一步步推演卡夫卡的人生,正是劇本的細緻之處。國家一級評論家林克歡曾評論到《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將卡夫卡用文字表述的異化世界,轉化為表現主義色彩極濃的立體圖像。」

卡夫卡作品超越時代 每一次排練都有不同感覺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有多義性的詮譯方向。」陳恆輝說。卡夫卡的作品寫於二十世紀,但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紀也完全不落伍,旋律與節奏仍然適用這個紛亂時代。《致父親的信》講述親子關係;《蛻變》呈現人的異化與疏離;《城堡》呈現人為尋找神或真理而跌跌碰碰;《審判》呈現社會複雜的面貌;《飢餓藝術家》呈現人對藝術的堅持。「不同的時刻,重看這些作品都有不同的觸動和領悟,甚至每一次與演員排練也有不同的感覺。」

劇本高明地涵蓋卡夫卡不同命題的作品,更創新地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故事,體驗了卡夫卡多義性風格。香港人最熟悉的有關人類「異化」的《蛻變》則放在動物之箱,陳恆輝不從人如何變成甲蟲的角度解讀,而是從卡夫卡的三個妹妹的角度出發,當主角慢慢變成一條蟲,身邊的人從關心到慢慢離棄主角。上海演出時,有觀眾表示想起患有癌症的家人與照顧者之間的拉鋸,看不下去。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由兩個人物布勞德和詹努克作主線,帶來七個箱子的故事。

近年的社會動盪不安,陳恆輝想起《審判》和《城堡》。本來兩個長篇小說難以放進這個劇本,陳恆輝就想到以讀書會的形式,借卡夫卡的評論者與詹努克和布勞德之間的辯論來說故事,使觀眾不單了解故事,更引領他們以不同的角度認識社會的複雜面貌。

九年後重演 演員成長豐富了表演

自從2008年香港首演,及後載譽重演,《卡夫卡的七個箱子》開展了世界巡演之旅,上海、北京、澳門華文戲劇節、台灣關渡藝術節,今次於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將會是第七次公演。舞台美學上,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喜歡探新和實驗,極簡主義營造強烈的舞台意象,如舞台的背景也以一個大鐵籠回應卡夫卡說人生像一個籠子。演出風格亦十分獨特,如2008年首演時一眾演員以大白臉化妝,挑戰觀眾慣有的劇場體驗。「愛情之箱」更以多媒體錄影及破格的實驗音樂,讓觀眾更有層次地體驗卡夫卡的創作生命。

經過九年時間,作品也與演員一起變化及成長,除了有新演員加入,迎來第三代詹努克及卡夫卡的妹妹。(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經過九年時間,作品也與演員一起變化及成長,除了有新演員加入,迎來第三代詹努克及卡夫卡的妹妹,帶來新衝擊,演員也經歷了不同的生命變化。「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同的滋味,有些演員已成為爸爸媽媽,豐富了表演。」演員陳瑞如說。「由於演員間有合作基礎,我們能夠調教表演的濃度和方式,去蕪存菁地以最簡單、準確的方式呈現故事。」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2017年版海報。

香港資深劇評人陳國慧曾評論到:「《卡》劇顯然是一壺濃如墨汁的普洱茶,苦澀卻回甘,呷出了更多關乎生命和存在的感動。」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如果我們相信藝術可以令我們與古人有交往,在當代意義下,陳恆輝也是其中一位卡夫卡的朋友,讓卡夫卡作品的生命以劇場的表演的形式擴闊,讓文學瑰寶更為人認識。而《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也承傳了卡夫卡的作品的深度和闊度,9年後重演,與時代共話。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日期:11月24-25日 8pm;11月25-26日 3pm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費用:$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