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作者奧威爾重返舊公司 BBC大樓豎立銅像

撰文:潘宛沚
出版:更新: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無處不在,人民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內。1948年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彷彿預言了現今的社會常態,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也就成為了先知。書中的世界觀更發展成奧威爾主義(Orwellian),指政權掩飾真相以控制社會。當然,批評極權主義的奧威爾不會希望看到今天的境況。
「假如自由真有什麼意義,那應該就是指把人們不想聽的說給他們聽。」奧威爾另一本著作《動物農莊》的一句話現今刻在BBC大樓牆上,就在奧威爾的銅像旁。70年前,他在BBC工作;70年後,他回到BBC,卻是著名的政治小說作家,以不朽之身豎立在英國傳媒中心之中。

奧威爾的銅像旁刻上來自《動物農莊》的名言。(PA Image)

打滾新聞界 《一九八四》反映BBC黑幕?
員工編號9889,名字埃里克·布萊厄(Eric Blair),1941年的時候有誰會想到他會是《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的作者。在此之前,奧威爾曾做過多種工作,包括洗碗工人、書店店員、家庭教師,當中以中學畢業後在緬甸任職殖民警察的影響較大。目睹當地被殖民者的待遇,令他體會到殖民主義的可怕,寫下批評帝國主義的《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埋下後來寫政治小說的伏筆。

奧威爾本名埃里克·布萊厄(Eric Blair),離開BBC時是印度科製作人。(Getty Image)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威爾積極從事備戰工作。但因為肺結核,他沒有參與前線,便來到BBC工作,寫戰爭新聞以鼓勵盟軍,又負責文化藝術清談節目。BBC歷史頻道主編羅伯特·史特(Robert Seatter)認為《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的風格簡約流暢,部分歸功於任職傳媒的經歷。而且希特也認為《一九八四》的虛偽世界反映了奧威爾對BBC的不滿。但在辭職信中,奧威爾雖認為工作浪費時間,卻沒有抱怨公司,「我之所以離職並非因為對BBC政策有異議,更不是因為有任何不滿或抱怨。相反,我感到在BBC的這段時間受到的待遇極為慷慨,被允許享有極大的自由度。」他也明言:「我從來沒有被迫在播音的時候說我私下不會說的違心之辭。」辭去BBC的工作後,奧威爾仍在傳媒界工作,先後任職編輯和隨軍記者,《動物農莊》也是這段時間完成的。

豎立奧威爾的銅像,BBC的報導形容為「回家」,這位探索真相的傳媒人和作家又回到大家身邊。從《緬甸歲月》(Burmese Days,1934)寫下擔任殖民警察時看到的醜惡英國人,到《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批評極權主義,奧威爾一直敢怒敢言。將他的銅像放在新聞大樓,正提醒傳媒要揭示真相,不要淪為政權喉舌。BBC決定豎立奧威爾的銅像,也是因為在假新聞泛濫的時代,他對真相的追求正是新聞界的典範。在這樣的時代,或許我們也要捧起《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