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抑鬱:95%自殺源於精神病 男女成因大不同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生活資訊》耗時近8個月,走入雪隆區8所華小(國民型華文小學),向2179名四至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男生佔了46.1%,53.9%是女生,從中找出兒童壓力主要來源。

【2017-2018馬來西亞雪隆區學童壓力報告】

兒童壓力5宗罪

排名1 我擔心無法進入好的學校升學
排名2 我希望自己多方面都可以做得非常好
排名3 成績太差/不夠好
排名4 我很怕失敗
排名5 爸媽常拿我和別人作比較

小男生在意外在互動

老師太嚴格
課外活動(如才藝班、補習班等)太多
同學或朋友會欺負我
家庭成員中有人會無緣無故打我或傷害我
爸媽分開了/我只有爸爸或媽媽

小女生關注自我認同

我希望自己多方面都可以做得非常好
我很怕失敗
覺得自己很差,比不上人家
同學和朋友在很多地方都比我厲害
我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或不如其他同學好看
爸媽偏心其他兄弟姐妹,覺得我沒有他們好
沒有人注意和關心我

*注:以上為兒童壓力調查問卷中,按性別最多勾選人次的選項。

此份問卷題目涉及:自我要求、家庭生活、學校課業3方面,包括考試成績、父母關係、課外活動、同儕相處等等,也有一些頗玩味的題目,如長相不好看、爸媽太寵愛、家境貧窮等等。問卷稍後交由拉曼大學(馬來西亞霹靂金寶市)心理與諮商學系的系主任陳子聖助理教授、課程主任彭開賢、翁文慧與戴國偉講師進行統計分析。

拉曼大學(金寶)心理與諮商學系課程主任彭開賢(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壓力」的範圍十分廣泛,問卷中的壓力來源選項是預設的,由學生們依據自己的理解自行圈選。所得資訊可能僅表示兒童討厭或是讓他們不快樂的事情,但真切反映他們眼中的世界。

在兒童自我評估的各項壓力來源中,排行前5名都是「自我因素」,父母和學校遠落在後頭,令人頗感意外。然而,彭開賢表示,很少孩子天生就是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怕輸的背後原因源自社會風氣與價值。父母是小孩的小社會,學校是小孩的大社會,這兩股最大的外在壓力,加上兒童還得面對內在身心發展的壓力,多方面結合,已經構成一張壓力網。

心靈持續感冒 身體出狀況

彭開賢指出,兒童壓力過大,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紓解,將演變成心理疾病。除了常見的抑鬱及焦慮症,有些孩子也可能患上「體化症」。所謂的體化症是指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身體上的症狀,但在生理上卻又找不出病因的心理疾病。壓力過大是兒童抑鬱或焦慮的主因,如果沒有介入處理,最常見的嚴重結果就是自殺,甚至發展成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比如出現幻聽、幻覺。

他說,自殺的導因往往來自精神疾病,極少的個案是沒有心理疾病的。外國曾做心理解剖,他們專門採訪「完成自殺者」的家屬,以及在14至30天內與自殺者有過互動的人,結果有95%以上的完成自殺者,在死前兩個星期表現出很明顯的抑鬱、焦慮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狀,只是很多時候身邊的人沒有發現,或是不以為然,結果不幸事件就發生了。

95%以上的完成自殺者,在死前兩個星期表現出很明顯的抑鬱、焦慮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狀。(視覺中國)

雪隆華小生心理狀況:8人中1人亮黃燈 33人有1人亮紅燈

焦慮抑鬱指數調查所得,12.12%的學童受焦慮抑鬱情緒的困擾,意即每8名雪隆區華小生中,就有一人的心理狀況已亮黃燈,出現需關注的焦慮抑鬱症狀;當中更有3.62%呈嚴重焦慮抑鬱症狀,即每33名學生中,有一人的心理狀況已亮紅燈,具有臨床症狀需要接受專業心理或藥物治療,情況堪憂。

彭開賢引述馬來西亞衛生部2017年的調查資料,13歲至18歲青少年中,18.3%有抑鬱症狀、39.9%有焦慮症狀,輔以《生活資訊》這份「兒童壓力調查報告」,足以說明抑鬱或焦慮的症狀不是在青少年時期才開始出現,而是在更早的兒童期已有跡象,由於沒有及時發現與處理,以至把問題帶至青少年時期。他說,這項調查資料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甚為接近,顯示出馬來西亞兒童壓力水準,已經「趕上」先進國家。

這項調查也發現,如果覺得自己很差,比不上人家的孩子,比沒有這種想法的孩子,高出2.002倍的機會成為抑鬱或焦慮症的高風險群。如果你家孩子還出現以下的想法,那麼有更高機會成為高風險群,應多加留意。

不受大家歡迎,別人看到我時都不開心 1.945倍
沒有人注意和關心我 1.682倍
我很少知心朋友,同學都不喜歡我 1.633倍
我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或不如其他同學好看 1.418倍
爸媽常拿我和別人作比較 1.402倍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睡覺或休息 1.393倍

大人們努力地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然而我們為孩子打造的世界,在有意無意之間,究竟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壓力呢?也許,我們該停下來好好想想。

我們為孩子打造的世界,在有意無意之間,究竟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壓力呢?(視覺中國)

小男生壓力源:世俗給的超齡任務

調查結果還有一個趣的發現,就是性別上的差異。彭開賢說,相較於小男生,小女生的壓力來源很多時候是內在因素,當她們碰到事情時,比較容易針對事情反覆思考,然後進行自我反省,如我希望自己多方面都可以做得非常好、覺得自己很差比不上人家、沒有人注意和關心我。

他進一步分析,這也顯示了現今的小女生比較早熟。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 Erikson)最重要的理論是「生命週期的8個階段」,其中第五階段(13到21歲)的主要人生任務就是要達成「認同(Identity)」,從這些高年級小學女生所勾選的選項,可看出她們正發展「身份/角色認同」的跡象,開始會問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另外,社會上普遍要求女生的外表,也讓小女生在耳濡目染下,比男生顯著地更在意外表,如果不如其他同學好看,就會造成壓力。

相比起女生,小男生的壓力來源更多時候是外在因素。在遇事之時,他們所採取的策略是將事情歸因於外在因素,如個人所處的環境、與自己互動的其他人、限制等等,如老師太嚴格、課外活動(如才藝班、補習班等)太多、同學或朋友會欺負我等。

小學生的壓力來源存在性別差異。(資料圖片)

還有一個非常玩味的就是「爸媽分開了/我只有爸爸或媽媽」。單親對小男生的影響比小女生大。臨床心理師李雯怡表示,這與她的臨床經驗相符,「我看過好些父母離異或是父親離世的小男生,大人可能會對他說,現在家裡只剩你一個男生了,你要肩負起照顧媽媽或是家裡的擔子,可這是不合理的要求,這已超出他們年齡所能承擔的。」

彭開賢則小心解讀:「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受抽查樣本的影響,可能剛好填問卷的小男生多數來自單親家庭。」不過他覺得大人應該開始反思,這個社會對小男生的要求是不是超越了他們的能力範圍。「外國開始倡議,讓男生比女生遲一年,即8歲才上小學一年級,這樣的措施是因為他們發現,男生的大腦發育比女生慢一些,所以多等一年讓小男生的大腦發育更成熟才上小學比較好。」

兒童的壓力是成人世界的鏡子,適度的壓力加上鼓勵,有助激發潛力,也是兒童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只是,大人在要求孩子前進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充足的心理支持,別「壓」壞了孩子的童年。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現代兒童壓力特輯(二)】雪隆華小自我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