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首次上興趣班 基層學生獲機械獎 媽媽:栽培不一定要花錢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現今教育不再只著重語文學術成績,小孩還要多才多藝,為了讓子女多元化發展,家長們不惜大灑金錢報讀各種興趣班,好讓子女不會輸在起跑線,那麼家境不富足的小孩難道注定要比別人跑慢一點?
育有兩名兒子的媽媽Sandy,在大兒子出生一年後便成為長期病患者,家庭經濟亦進入緊張狀態,一家四口的生活只靠爸爸收入維持。錦囊羞澀,生活支持當然「慳得就慳」,Sandy指兩個小孩一直都沒有參加學校或坊間的興趣班,直至大兒子卓希四年級時被學校推薦報讀機構舉辦的免費Stem課程。
這是卓希第一個課外活動,及後亦因此有機會代表香港到澳洲參加機械設計比賽及獲得獎項,Sandy感激學校和機構給予的機會,亦欣賞年紀小小的卓希已懂得體驗父母的難處,「要維持生活已不容易,在困逼的環境下是否還要學這樣學那樣,才算栽培呢?希望他知道不是一切都能用錢買到。」
攝影:龔嘉盛

Sandy形容卓希(中間)是觀察形小孩,過往也比較被動,在參加STEM課程後自信心也增強了。
因為患病,Sandy不能出遠門,每次上課都要花四小時來回天水圍至沙田,對她來說並非易事。

在卓希出生一個月後,Sandy便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及後免疫系統及甲狀腺都出現問題,更經歷了導致心肝脾肺腎接近衰竭的甲狀腺風暴,身體至今時好時壞,亦因此不能做雙職媽媽,只依靠爸爸的一份薪金來養起四個人,惡劣的時候,Sandy甚至犧牲自己的溫飽,「跟他們說『我夠啦,飽啦,你食啦』,但其實我未飽。當時能維持生活和應付醫療支出已很困難。即使書簿費有政府資助,也要自己先付款,再等政府發回,但我邊度嘔舊錢出嚟?曾經因為書簿費又賒又借,為了小孩,沒想過人生會去到要跪地的地步。」

學習理解家庭困難

除了家庭經濟欠佳,Sandy的身體狀況亦不容許她與小孩到戶外跑跑跳跳,大部份時間都只能留在家一起下廚或DIY,「有時約了周末出去玩,當天早上因身體狀況而取消,他們也理解。」經濟加上健康的壓力,讓Sandy沒有心力四出尋找坊間的免費活動。為了讓小孩明白父母的難處,Sandy會實際地解釋家庭現況,就像切橙般把家用分成數份,讓兒子明白何謂資源有限:「錢就只有這一舊,要用來滿足生活基本需要,還是滿足額外的享受?」

雖然不能參加興趣班,但Sandy會想辦法來取代,例如找來類似的材料,三母子在家DIY,「做發明家不一定要上課,自己用其他方法左試右試,都可等同上了相似的興趣班,只要達到目就可以了。」

Sandy形容卓希是觀察形小孩,過往被邀請在同學面前說話時,總是畏畏縮縮,要先觀察別人一段時間,參考別人的做法後,才敢站出來。參加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後,才自信心大增:「課程是充滿實驗性的,即使做錯也沒關係,因此願意大膽嘗試,日後亦有勇氣站出來。」

為小孩放下自尊

四年級時,卓希在學校的鼓勵和推薦下,參加了由新鴻基地產贊助、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的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免費STEM課程,這是他第一個參加的課外活動。因為表現出色,被老師邀請加入學校的科技特工小組,更於2016年代表香港,到澳洲參加First Lego League Junior 比賽,贏得研究獎。澳洲之旅雖然獲學校資助,Sandy只需付部份旅費,但對她來說仍是一大筆金錢,「其他同學都現兜兜交晒錢,我就最後關頭先借到,借當然會受人白眼。即使你有潛質有能力,亦不代表會有機會,當機會來了卻不抓著,就會流走。人生不只是要讀多少本書,而是要真正體驗,我不管最後卓希是贏還是輸,只為爭取放眼世界的機會,所以早有心理準備甚麼說話都要忍,這白眼受得有價值。

+5

參加Stem課程後,卓希的能力逐漸被挖掘,後來亦學習多種樂器和參入學校樂團。Sandy指卓希很想學小結他,更花了一年存起零用錢買Ukulele。後來得老師願意做擔保人,向青年音樂訓練基金借樂器上課。「當初知道自己不能做雙職媽媽,整個生活、家庭出現大改變,當然擔心沒資源沒能力去栽培小孩,很感謝學校和機構,讓我們有這些機會。」

我們不是窮,只是不夠別人富足。
卓希,12歲

快樂是一道選擇題

每當Sandy說到過往的辛酸時,都不自覺地壓低地聲音,避免卓希和弟弟聽到難堪的過去,但媽媽的犧牲和難過,相信他們亦會感受到。Sandy形容卓希是個理性的小孩,雖然偶然會跟同學比較、對奢侈有所渴望,但在媽媽的解釋下總會釋懷:「跟別人比較會開心一點,還是滿足自己會開心一點?這是一道選擇題,如果他認為跟別人比較後會開心一點,他可以選擇繼續。他有差點用錢也買不回阿媽條命的經歷,所以很明白不是所有都能用錢解決。」卓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騖遠,在Sandy心思和耐性栽培下,他是一個樂在當下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