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藉藝術治療表達情緒 媽媽:我累了不再為別人而活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單親媽媽獨力照顧子女,除了要承受經濟壓力,還可能面對不同的情緒狀況。香港大學與香港單親協會合辦課程,透過表達藝術治療,讓單親媽媽借助不同形式的藝術媒介,抒發難以言喻的感受,學習管理情緒和探索自我。
攝影:黃寶瑩

多元藝術模式 讓媽媽抒發情緒​

由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和香港單親協會合辦的《媽媽鬆一Zone》課程一共八節,主要對象為來自低收入家庭、子女正就讀小學的單親媽媽。課程負責導師阿珮是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她指,課程正式開始前,曾與參加的媽媽們作單對單面談,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構想課程內容,提供心理上的支援。「課程的第一、二節會先讓組員互相認識,待她們敢於訴說自己的故事和擔憂,再因應她們的藝術喜好來設計和調節接下來的課堂活動,以回應她們的情緒需要。」

每節課堂皆有不同主題,結合不同藝術模式,包括視覺藝術、音樂、遊戲、身體動作,讓她們抒發情緒,同時體會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紓壓渠道。「視覺藝術方面,除了畫畫,亦會進行紙黏土創作。其中一節是我帶了五、六公斤的紙黏土來到課堂,著她們以紙黏土量化壓力,再把紙黏土放在房間的不同角落。有些媽媽把紙黏土丟在垃圾桶,有些鎖在櫃子裡。這除了讓她們感受什麼是壓力釋放(stress relief),亦提供一個引子,思考究竟自己會用什麼方式處理壓力。每個組員有不同方法,正好讓她們互相參考。」

音樂亦是課堂的常用媒介,除了在課堂播放音樂,阿珮亦會帶來敲擊樂器、拇指琴、鐵片琴等,讓她們自由創作。「我們很多時難以將感受宣之於口,藝術正正是一個非語言的方式,讓參加者表達自己。當你畫完一幅畫,或創作完一段音樂,身邊人亦可從圖像的顏色、聲音的節奏,感受到創作者的情感。」

+2

展現創作潛能 探索自我

單親媽媽阿霞是印尼華僑,育有一個10歲女兒,剛完成八堂課程。她表示,經濟上的壓力,會令她產生負面情緒,唯獨音樂可讓她放鬆心情。「有時我唔開心,瞓唔著,都鍾意聽一啲輕鬆嘅音樂,例如鋼琴、拉弦樂。」課程中最令她感到驚喜的,是原來自己也具有創作能力:「明明唔識畫畫,但拎住枝筆畫吓,原來都似模似樣!」

阿珮指,大多單親媽媽都會感到迷失,尤其經歷與丈夫分開的階段,頓失經濟支柱,又或被逼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均讓她們有感失去自己。「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可讓她們探索自己的前路及自我身份認同。不少媽媽本身不懂畫畫,或不喜歡畫畫,我們會鼓勵她們去嘗試,讓她們看到自己的潛能,體會當遇到困境,只要肯作新嘗試,也有機會找到新的出路。」

+9

眼淚的意義

阿珮表示,課堂的其中一個環節,是鼓勵參加者利用不同的勞作物料和畫具,創作屬於自己的面具,象徵與自己的對話。其中一個媽媽,一邊繪畫,一邊流淚,令她留下深刻印象。「繪畫過程是一種情緒釋放,所流下的眼淚包含了開心或不開心的經歷,都是有其意義的。」

她又分享,有一位媽媽在課程初期,很主動的與其他人分享經歷,旁人亦可感受到她的壓力和煩躁,但去到課程中段,卻產生改變。「她突然在小組分享時道出:『我真的累了,我覺得我需要休息,想做些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不為別人而活』。自此之後她說話就少了很多,可見證到她更能覺察自己的心理需要,學懂放下。我們的角色不是指導,反而是從旁陪伴,並不是要求她們有即時的轉變,而是希望她們上畢課堂後,可以帶走一些啟發,漸漸改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