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邏輯後果教育方式 大人要怎樣介入最適合?|Natalie Yim

撰文: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正向教養主張以自然後果(Natural Consequence)取代懲罰。可是,有時候自然後果用不上(孩子根本不在乎房間髒亂與否),或者影響到別人(在公園向旁人撥沙子),或者涉及安全(在馬路邊嬉戲),大人必須及時介入,我們就可以運用邏輯後果(Logical Consequence)。

按圖即睇家長運用邏輯後果,要注意3點:

+3

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一樣,能夠讓小朋友真切體會到,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附帶後果,有時好,有時不怎樣好。而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的分別在於,前者沒有家長介入,後者則有。

運用邏輯後果時,第一,我們需要注意,子女的行為與大人決定的邏輯後果是否相關。即是,孩子房間髒亂,邏輯後果就是要求他收拾房間,跟他看不看卡通無關。收拾房間與看卡通的時間可能會重疊,但家長最好不要抱著「以一換一」或「以牙還牙」的懲罰心態設定邏輯後果。

第二,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選擇。例如:「你可以選擇現在就收拾房間,或者吃完飯才收拾,但那將會跟你愛看的卡通播放的時間重疊呢。」選擇是很重要的課題,讓孩子知道選擇是有後果的,以後就懂得作出更好的選擇,也慢慢地學習到自己有能力掌控前路。

此外,有時候邏輯後果看來與懲罰相像(家長亦很常誤用邏輯後果,使之變成懲罰),但由於兩者的表達方式——或者說「包裝」——不同,效果就不一樣。「我不准你看電視,快去收拾房間。」是懲罰、要求服從、宣洩怒氣;相反,家長設定邏輯後果,再讓孩子選擇,是引導他們思考、作出較好的選擇。

畢竟我們生兒育女,最終還是希望他們長大後能夠自理(self-sufficient),教養也應以此為根本,而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則教導小朋友承擔後果,從中改正,或以後做更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

相關文章:運用自然後果教育方式 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從中改正|Natalie Y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