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BLAME!》東京製作室潛入 50多張極秘圖片解構拍攝過程

撰文:鍾世傑
出版:更新:

Netflix首部支援HDR的CG動畫《BLAME!》(港版名《特工次世代》)5.20有得睇,馬上帶大家到片廠Polygon Pictures,親手開啟原裝3D檔案,給香港觀眾了解製作花絮。

日版宣傳海報

真.東亞重工:Polygon Pictures

東亞重工是《BLAME!》世界內已被遺忘的一家科技實業,故事中的「驅除系」、Safeguard、電基漁師都跟東亞重工有關。所以《BLAME!》的製作班也名為「東亜重工動画制作局」。
今次東京採訪的片廠Polygon Pictures,曾負責《變型金剛 Prime》、《忍者龜》等大作,更拿取不少世界級獎項。而作者弐瓶勉上一套動畫《銀河騎士傳》也是由他們製作。今次訪問不只是「純文字討論」,我們還走入「東亜重工」,由製作組親手開電腦,示範3DCG製作過程,雖然不能拍片,但希望大量相片能令大家睇得過癮。

極秘!《BLAME!》人物圖集
由徒手隨性2D畫 變身3DCG模型

弐瓶勉先生繪畫的角色,細節跟線條都極多、面相也很特殊,左右眼有時分得很開,明顯不是外國動畫迷眼中的「日本動畫角色」,團隊人設師要重新設計,將一些細節省卻,並將原作中線條複雜的簡化,裝甲、機械人類型物做得更具統一格式。以下是一批非常珍貴的設計草圖,一舉公開。

2D設定資料集(全20張/點圖放大)

+13

3D角色完成稿(全6張/點圖放大)

+1

 

CG模型 沙蘭卡最滿意、Killy最難搞
製作組表示最難做的其實是Killy的動作,因為他根本無甚麼動作,要想很多才能用站姿、鏡頭、燈光去表達其情緒和主角霸氣。而他們最喜歡的主角則為敵人Safeguard Sanakan,無論在平面變3D時製作模型的細節、設計可動關節的心思,還有動畫師為她設計的動作,眾人都表示是下了最多心機,最有自信之作,大家可在看片時多留意。

(8張幕後製作圖/點擊放大)

+3

英雄感的戰鬥 是動畫師跟時間的戰鬥
現在的CG動畫也不一定需要用motion capture去做動作,但一些劣質製作如《Mass Effect Andromeda》,正是為了省錢沒做motion capture,動畫技師又沒有個人美感,隨使用些現成罐頭表情,水準才被人瘋播抽插。
但你跟《BLAME!》定,日本人真的很了解甚麼是有型的動作,Killy雖然無人類特性,但生硬的動作中卻能感受到英雄感,動畫師給我看了Killy用刀剌殺「驅除系」的片段,動作果斷紮實,型到爆。

(4張幕後製作圖/點擊放大)

「驅除系」異形仍然嘔心 細號當中製作秘方
至於跟Killy打的怪物「驅除系」,雖然它的配件跟人類一樣有手有腳,但姿態、關節卻像野獸,而爬行動作則模仿昆蟲,一看就會覺得反胃。而因為「驅除系」數量眾多,製作組其實做了4-5種頭部。導演更提我,很多細位都有些弐瓶勉粉絲才看得明的「彩蛋」,比如忽然會看到東亞重工出現過的痕跡,記得要定格看看。

(8張幕後製作圖/點擊放大)

+3

 

HDR光線技!解構Killy重力子放射線紅光場景

提到戲中地下世界,導演表示他是刻意不模仿任何真實存在的地下道:「我不想世上真的有這樣的地方,太可怕,我不要自己的孩子住裡面…」所以他在打燈方面是刻意去「假」,不會太介意為何黑暗的地下世界如那麼多光源,會先設定多款風格化打燈用色指示,再交由負責個別場景的燈光師以個人眼光微調。

(8張幕後製作圖/點擊放大)

+3

導演:Netflix有HDR 仲可以定格慢慢研究!
同事給我拆解了Killy發射重力子放射線,地下通道被削去一大片,金屬發出紅光、火焰在空中飄的場面,原來還用了光暗對比去表達遠近感,有多種功夫,難怪作品在日本會於部份戲院播限定場次,那麼精美的畫面,只用電視看太浪費。但導演就笑言Netflix版有HDR,在光暗對比強烈的場面就最能發揮功用,又可以定格看細節,而戲院版還是首部用上Dobly Atoms系統的日本動畫,應該看兩次。(香港暫無戲院放映)

©Tsutomu Nihei, KODANSHA/BLAME! Production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