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11/9影評】米高摩亞夠Guts 串爆揭特朗普揮低希拉莉之謎

撰文:是日觀影
出版:更新:

2004年,由美國紀錄片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執導的《華氏9/11》(Fahrenheit 11/9),他以批判的視點角度,描述當時美國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對反恐戰爭和新媒體的控制,諷刺意味十足,影片為他帶來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是夜觀看這部由米高摩亞最新執導的紀錄片新作,再次探討美國總統的「新世代」。《華氏11/9》(Fahrenheit 9/ 11)以其一貫的幽默與挑釁風格,鏡頭瞄準特朗普的醜聞,民主體制的腐敗,反思今天社會的人民自主和權利,以及拆解官僚陰謀及串連。

本片以2016年,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即將卸任,兩位總統候選人 — 希拉莉(Hillary Clinton)與特朗普(Donald Trump)正為選舉拉票,希望能夠成為下屆總統的席位作背景。最終,特朗普成為了贏家,而他即位之後,很快成為了美國公民的眾矢之的,不少人對他的統治感到不滿。但是,既然這麼多的不滿聲音,為何特朗普仍然會被選為他們的最新統治者呢?是政治、權力、還是金錢使然?

+5

認識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紀錄片,大概就是2002年的《美國黐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電影以1999年於Columbine的校園槍擊案件為着筆點,探討美國槍械暴力的嚴重問題,反映當時對美國人民槍械管制的縱容,導致槍擊案持續增長。2004年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片就從911事件的視點角度,狠批當時總統布殊(George Bush)的統治制度,米高摩亞的冷嘲熱諷,道出了現實的真相。縱使後來執導的《美國清一Sick檔案》(Sicko)與《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顯然不及該兩作的突出,不過電影仍能從他那幽默揶揄的格調,對美國政治作出不同的批判。

按圖看米高摩亞歷年來對美國政治進行批判的作品▼

《華氏11/9》的前半段主要是講述特朗普參選前後,當時正當大家都認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希拉莉)準備當選,大街小巷熱烈期待之時,卻由特朗普跑出。這邊廂本來興奮熱烈的氣氛,卻突然寂靜下來,沉默不語,那邊廂就歡天喜地,迎接特朗普的上任。米高摩亞以這個選舉的氣氛對比作開端的舖陳,難以掩蓋他對後者能夠上任,產生了很多的問號,他從不同的媒體報道裡,解構這次選擇背後的真相——當然,這或多或少也有他的個人見解。

後半段則着重特朗普上任後,對於今天美國統治的不同境況,當中亦有探討2015年密西根州佛林特市的鉛水問題,透過不同的訪問片段,米高摩亞道出他對現任的美國總統多麼的不滿,多麼的反感。《華》片難掩米高摩亞的嘻笑怒罵,縱使他的演繹幽默生動,笑聲不斷,但是笑聲的背後,卻是埋藏着現實殘酷的舖陳,針針見血,不是要觀眾對他信服,而是要觀眾去相信事實的真相。

按圖看《華氏11/9》精彩劇照▼

+2

119 - 11月9日,即特朗普當選總統的這一天,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但是亦是衝擊很大的日子,當然,米高摩亞把這個日子影片放在片名上,顯然是想暗諷美國總統,影片跟《華氏9/11》有不少互相呼應的伏筆,尤其是槍械管制的探討,槍擊案連連不絕,至今仍是美國未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卻仍然沒有因此而加強管制,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暴力的發生日漸增張,從新聞報導中看到的傷亡慘重的事件,不禁也會自我一問,「為什麼會有暴力的出現呢?」

《華》片充滿諷刺的意味,整體具有娛樂性,導演的立場十分明顯。透過鏡頭,米高摩亞刻意捕捉特朗普的神情,展現出他那厭惡的行為,確實會令人產生反感的效果,這大概也是他執導此片的用意,利用電影宣洩對這位總統的不滿和憤怒。無疑,看到特朗普的笑容之時,確是有份毛骨悚然的感覺,不知道是否是因先入為主,但總會覺得,他那笑容背後是否藏着動機呢?對特朗普不滿的,不只是米高摩亞一人,每位美國公民很愛自己的國家,所以…又怎會希望把未來交托於「這位」總統身上呢?

每位美國公民很愛自己的國家,所以,又怎會希望把未來交托於「這位」總統身上呢?(《華氏9/11》Facebook專頁)

【本文獲「是日觀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