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建設仍任重道遠|安邦智庫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庫

備受關注的全國性碳交易所上線已經超過兩周。作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標誌性制度安排,全國性碳交易平台的設立被給予了厚望,希望能夠為「減碳」發展建立市場化的機制。不過,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就近幾周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情況來看,碳交易市場儘管已經啟動並引起極大的關注,但市場交易的情況顯示其發展還遠未成熟,建立市場化的碳交易機制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從近期價格和交易量來看,8月4日,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無大宗協議交易,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20,000噸,成交額117.4萬元。當然,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開盤價58.70元/噸,最高價58.70元/噸,最低價58.70元/噸,收盤價58.70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9.84%。這意味著8月4日全天,全國碳市場可能只完成了一筆交易。同時當日2萬噸的交易量和117.4萬元的成交額,均創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新低。而從開市以來的掛牌交易情況來看,實際上,單日交易量也呈現出日漸萎縮的態勢。

建立市場化的碳交易機制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Getty Images)

在此之前的8月3日,當日掛牌協議開盤價48.00元/噸,最高價57.00元/噸,最低價48.00元/噸,收盤價53.44元/噸。盡管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2.79%,但這是全國碳市場第一次出現了最低價格觸及7月16日開市時的開盤價的情況。同時在大宗協議交易中,全國碳市場已經出現了「破發」的情況。比如,在7月28日的全國碳交易中,大宗協議交易成交量800,000噸,成交額3,278.4萬元。計算下來的碳價僅為40.98元/噸,已經低於碳市場的開盤價48元/噸。有市場分析認為,這種量價齊跌的碳交易是尚不完備的碳市場建設以及缺乏合理的碳排放總量限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由於目前只有發電企業參與碳市場,其他企業由於碳排放配額、碳排放監測、評估體系仍不完備,目前仍不具備參與交易的條件。而市場交易主體的單一性,直接導致了市場的趨同性,可能難以發揮市場機制的價格發現和引導作用,不僅導致市場價格的失真,也難以對整個產業起到帶動和引導投資的作用。即便發電行業本身,也沒有對全國碳市場交易做好準備。

據媒體披露,全國碳市場原計劃於7月1日前正式上線,但最終的開市延遲到了7月16日。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正式開市之後,依然有許多發電企業沒有能夠完成在碳市場的注冊工作,因此沒有能夠參與到交易當中。就交易產品而言,目前全國碳市場只有現貨交易,碳金融衍生品開發較少,並未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場。

目前中國碳市場只有現貨交易,碳金融衍生品開發較少,並未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場。(Getty Images)

儘管目前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有2,000餘家發電企業,它們的碳排放總量超過了40億噸二氧化碳,但實際上從交易的情況來看,規模仍不大。截至8月4日,全國碳市場碳交易累計成交量605.9萬噸,累計成交額3.05億元。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碳交易雖然不斷增長,但總體規模仍還很小,基本處於初始階段。從中國2014-2020年各地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情況來,2017年我國碳交易成交量最大,為4,900.31萬噸;2020年全年,各地碳交易市場完成成交量4340.09萬噸,同比增長40.85%。

從成交金額變化情況來看,2014-2020年各地碳交易市場成交額整體呈現增長趨勢。2020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額達到了12.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33.49%,創下碳交易市場成交額新高。但這一交易量與目前歐洲的超千億歐元的交易(2019年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額達到1,690億歐元)相比,仍相去甚遠,更無法和目前資本市場的交易同日而語。因此,雖然外界普遍預計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可能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但真正實現市場化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如果從歐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過程而言,碳交易市場的活躍與碳配額的分配有直接的影響。歐盟碳交易體系建立初期(2005年至2007年)甚至出現了零碳價的情況。但是隨後歐洲逐漸減少了免費配額發放,讓碳價逐漸恢復到更加合理的區間。可見,碳配額的發放實際上對市場交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專家認為,目前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還沒有形成對發電企業的強約束。現在的配額設定可以說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對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而全國性的碳配額的分配機制和計劃,正面臨企業、環境監管,以及各地方政府多方面的博弈。可以預計,初期的情況可能與歐洲的情況類似。因此,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在初期很難有較高的價格和交易量。這也意味著很難發揮對「減排」的市場調節作用。

從歐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過程而言,碳交易市場的活躍與碳配額的分配有直接的影響。(Getty Images)

因此,從長期來看,碳交易市場建設實際上與整個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的搭建密切相關。而這一新的「減碳」發展的規劃和路徑的實現,不僅涉及到電力產業,與基礎能源、化工等行業同樣密切相關,也涉及到相關的環境監測、評估等技術領域,以及各類咨詢、金融等中介服務領域。在十四五期間,除了發電行業外,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等8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被納入到碳市場,8大行業的控排企業(指被強制納入碳市場總量管制和交易體系的企業)數量將達到1萬家。

同時,中國碳市場的參與主體需要從企業逐步擴大到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市場的交易品種也需要從現貨擴展到期貨、碳指數等衍生品領域。碳交易市場要能實現資源配置和市場定價的目標,仍需要制度方面的配套和系統性的「減碳」發展戰略的推動。

最終分析結論:

對市場參與者而言,市場設計與機制完善是保障市場活躍和成功的關鍵。這不是一個碳交易所能夠解決的。實際上這一市場體系的構建,需要一個經濟結構改革和可持續发展格局建立的系統性政策制度體系,需要有長期的布局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