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當東方審美闖入西方時尚  褶皺與聚酯纖維的設計哲學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8月5日,「日本時尚三傑」之一、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因肝癌去世,享年84歲。他因創造著名的褶狀服飾和菱格包(BAO BAO)而廣為人知,更是「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標誌性的黑色高領毛衣的設計者。
這位二戰以後最早進入西方主流時尚圈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日本設計師,用開創性的設計將東方審美與未來性的設計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普適性的服裝。正如他最初的創想一樣:「我想做的不是只給有錢人穿的衣服。它是像牛仔褲和T恤這樣的東西,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東西,易於清洗,易於使用。」

年幼時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下成長的他,身上穿的許多衣服都是母親利用廢棄的布料做成的,其中就有一條用漁民的旗子做成的褲子。在他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的一家裁縫店,總有他趴在窗邊、看店員縫衣服的身影。這些生活中為普通人而做的、可穿性強的衣服成了他幼時的時尚啟蒙。

三宅一生的菱格包。(網上截圖)

27歲從東京多摩藝術大學畢業後,三宅一生在巴黎學習服裝設計,並在Hubert de Givenchy、Guy Laroche等品牌實習,為法國的富人定製服裝。1968年,法國正在經歷「五月風暴」,學生和工人受到左翼思潮的影響展開大規模罷課和罷工示威活動,抗議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在巴黎街邊見證了「五月風暴」的他開始思考為什麼時裝不能為普通人而設計,而是精英階層的專屬品,他意識到,自己想要給普通人做衣服。

70年代的時裝正在褪去端莊、華貴的風氣,那個因甘迺迪夫人(Jacqueline Kennedy)而風靡的短款方形小外套、定製裙子和細高跟鞋逐漸淡出時尚界視野,柯德莉夏萍的經典裙裝也漸成記憶,定製服變得「沉悶、古板」,取而代之的是以T恤、牛仔褲、運動鞋為代表的休閒時尚以及嬉皮士的天下。這一風向給三宅一生提供了適宜的舞台,去做「為所有人設計的衣服」。但什麼樣的衣服適合大部分人穿着呢?

通常人們認為做衣服,你有布料,然後你畫草圖、剪裁、縫製,然後它就變成了衣服。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它是一種傳統方式。也許我有點相反,但找到另一種方式來做這件事很有趣。
三宅一生

「一塊布成衣」

1970年,三宅一生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從布料、輪廓、剪裁等探索他心目中的理想服裝,並在傳統日本工藝中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中誕生的一個典型設計便是「一塊布成衣」(A piece of cloth, A-POC)。

與通過複雜的剪裁、不同布料拼接來把人體包裹起來的傳統西方製衣法不同,所謂的一塊布成衣即只用一塊布料,無須縫合即可成衣。而這恰恰是傳統日本和服的製衣精髓——將一塊寬36厘米、長12米的布料裁剪成若干長方形布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件合身的衣服。

在西方的時裝觀念中,服裝的基本形態與人體曲線密切相關。裁縫做衣服時會特別注重腰部、臀部的處理,腰要收,臀要翹,要對人體曲線揚長避短,這也使得人體的活動空間變小。

三宅一生認為衣服本質上「只是人身體上的一塊布」,是與人體最親近的東西,不應該束縛穿着衣服的人。這一理念和設計手法最終產生了打破傳統西方服裝結構、解放人體的設計。

A-POC(A Piece of Cloth)概念可謂是三宅一生最經典的設計理念(網上圖片)

「布料魔術師」

由於在市場上找不到能夠實現自己嚮往的衣服的布料,三宅一生只能找到紡織品公司從零開始研發。1971年三宅一生的工作室剛剛成立不久,他便遇到了出身京都傳統面料工藝世家、剛剛從紡織專業畢業的皆川魔鬼子,在她的幫助下,三宅一生成功在其工作室首秀——1971年的秋冬成衣系列推出利用傳統靛藍染色工藝的面料,隨着日本紡織業的逐步衰退,這種工藝當時幾乎已經滅絕。

80年代,三宅一生終於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布料,一種不會皺且極為輕巧的聚酯絲綢。據指,他偶然發現摺疊好後的方巾並沒有皺,依舊保持平整,因此靈光一現。在這種布料的基礎上,三宅一生又找來皆川進行研發,耗時五年才有了1993年推出的「一生褶」系列。

這一成衣系列延續了「一塊布成衣」的設計手法,大多數衣服沒有紐扣或拉鏈,不收腰線、沒有緊貼腋下的袖孔,整塊以密集如手風琴般的褶皺、輕的幾乎感受不到的重量從肩部滑落到身體上。

此外,專有的熱處理系統下,這些衣服從未不會變形。即使把它們捲成球狀或打結,也不會起皺或被壓壞,而且可以用洗衣機清洗,這些特性使其兼具簡約、優雅設計的同時又具功能性和舒適性,能夠隨身體而動。三宅一生認為:「大部分人需要的並不是那些精心伺候的衣服,而是隨時可穿,能帶着去旅行的服飾。」

三宅一生1986年已登上《時代》雜誌封面。(Time)

而這種如今看上去頗為尋常的褶皺樣式卻技術含量極高,包括將人工粉末融化成線、用抗靜電成分高速紡線、編織織物、熱壓褶皺,且製衣工序亦與一般操作相反——先設計出比常規尺寸大得多的衣服形狀,再對其進行加工打褶。

任何『時尚』的東西都會很快過時,我不搞時尚。我做衣服。
1998年,三宅一生對《巴黎之聲》(Parisvoice)雜誌說

從布料甚至紡線開始重新思考和設計衣服,這樣的實驗在總是標榜創新的時尚界也是不尋常的,紐約時裝技術學院博物館館長Valerie Steele說:「像三宅一生這樣的小公司做了大部分的研究。」這些大膽的探索和開創性的設計使得人們總是把他和另一位打破傳統的先驅——蘋果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相媲美,並賦予他「面料魔術師」之稱。

三宅一生本人亦在他2012年的書中說,褶皺請成為他「對設計最有價值的貢獻」。

如此來看,三宅一生的確實現了他的願景,一種根植於日本傳統、又為東西方所接受的普世的設計。作為第一批在巴黎展出的日本設計師之一,他是將日本時尚帶到世界其他地方的革命浪潮的一部分,最終為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同時代的設計師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