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改裝車展|從非法改裝變引以自豪的日本文化 GT-R32成轉捩點

撰文:nippon.com
出版:更新:

每年初舉辦的汽車展覽活動「東京改裝車展」,疫情前曾吸引超過30萬名參觀民眾,可謂車界一大盛事。其主題自始至終仍為「改裝車」。如今,這已不僅是日本獨有的休閒嗜好,亦受到來自美國與亞洲的關注。以往曾被視為非法改裝,如今已轉變為一種在全世界皆足以自豪的文化。本文追溯日本改裝車的歷史,同時說明其本質何在。

文:廣島健太郎(《OPTION》及《ManiaxCars》車迷雜誌總編,擁有愛車包括CY25E、PRO Box Wagon NCP58G、Polo9N、Skyline turboRS DR30、March Super turbo EK10等)

各大車廠亦矚目以待的改裝車盛典

改裝車盛典「東京改裝車展」以千葉縣幕張展覽館(幕張メッセ)為會場,在今年的1月12日至14日舉行。

此活動由日本改裝車雜誌的先驅《OPTION》的創辦人稻田大二郎所發起,1983年首次以「東京刺激車展」(東京エキサイティングカーショー)的名稱開辦,算是新年初始的經典活動。雖然2021年曾因疫情而取消,今年再度舉辦,已迎來第42屆。

點圖放大看歷屆東京改裝車展的盛況:

+29

以往是非法改裝車群聚的活動,亦曾引起警方關注。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如今國內外車廠也參展,使其成長為可與東京車展(現稱Japan Mobility Show)相提並論的盛事。

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亦逐年增加,獲公認為全球頂尖的改裝與訂製車展之一,此「日本改裝車展」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SEMA汽車零配件展齊名。

東京改裝車展從首屆開始至今,歷經許多成長與發展,因此當回顧這接近半世紀的時間,不可不談的是日本改裝車文化的成熟過程。反過來說,東京改裝車展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一面「明鏡」而存在,最直接且濃烈地顯現出當時日本的改裝車文化。

改裝車文化之起源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當時由於小型賽車激起熱潮,例如時常改裝Nissan Sunny、Toyota Starlet與Honda Civic等車輛並同場競技。年輕車迷們受到啟發,開始模仿這些賽車來改造市售車,這被視為日本改裝車文化的起源。

【延伸閱讀】Toyota GR86有錢也買不到 豐田如何在疫下靠跑車破盈利紀錄?(點圖放大瀏覽):

+9

當時只要安裝比標準尺寸更寬的輪胎都會被視為非法改造,可能會被警察取締。然而,車主們仍躲避警察的監視,繼續享受改裝愛車的樂趣,降低車身高度,更換化油器與排氣管,若有需要,甚至會動手修改引擎。

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讓車跑得更快」,因此「增加馬力」被視為日本改裝車文化初期的共識。這個觀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業界深層。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以地下文化的姿態誕生,進入1980年代迎向爆發性熱潮的初期。專門討論改裝車資訊的雜誌,如《OPTION》與《CARBOY》等開始發行;而在漫畫界,《週刊少年Jump》雜誌上開始連載《汽車醫生》(譯註:よろしくメカドック),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動畫。儘管尚屬非法,但車輛改裝這個行為逐漸地為世人所知。

此外,在現實的改裝車世界裡,渦輪增壓技術已然成熟,足以大幅提升馬力,基於市售車輛的引擎調校限制,過去的馬力極限大約只能到達300匹,後來逐漸提高到500匹,甚至600匹也不再是夢想。

然而,追求馬力必然導致引擎損壞。儘管使用渦輪增壓進行調校,最初完全處於嘗試階段,隨後在全國各地的改裝車店家之間,主要在測試極速的領域不斷反覆進行實驗與修改,進入1980年代後期,速度與可靠性終於可以兼得。

R32型GT-R的問世以及受惠於法規放寬所帶來的好處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有兩個重要的轉捩點,其一為1989年推出的型Skyline GT-R(Nissan)。在標準狀態下(市售規格)即可以產生自主規範上限的280匹馬力,僅需輕微改裝便能達到400匹馬力,擁有遠遠超過以往日本國產車的潛在性能(點圖放大瀏覽):

+2

這當然讓改裝車業界興奮不已而充滿活力。改裝製造商積極地開發各種零件,使用這些零件的改裝車廠在馬力與速度上展開競爭。同時,改裝零件的精密度與耐久性顯著提升,改裝技術亦高速進步。其成果就是讓800匹或1000匹馬力的車輛成為常態,這在數年前仍難以想像。總而言之,以引擎調校為核心的日本改裝技術,在R32型Skyline GT-R時代有了飛躍性的成長。

另一個轉捩點在於1995年日本接受美國的要求,鬆綁汽車零件規範與相關車輛法規。車主只要滿足最低限度的法規要求,包括更換零件等改裝全都合法化,這樣的時代終於來臨,因而讓改裝車市場迅速擴大。更多的車迷毋須擔心警察的監控,可以更輕鬆地享受改裝。改裝車的環境至此終告完備。

此外,法規的鬆綁亦促進改裝類別的細分化。當時,一般認為改裝是為了「增加馬力與追求速度」,但情況已不再如此單純。

將空力套件與大口徑輪框裝上Crown(Toyota)、Cima、Cedric和Gloria(Nissan)等車輛,並降低車身到極限的「VIP Sedan」改裝風格;或是以廂型車為基底,在前後加裝巨大擾流板的「Vanning」改裝風格。不追求馬力與速度,而是對於外觀的堅持,這樣的改裝類別可以說是細分化後的實際案例,一般都被歸類為車輛的客製化或附加裝飾,但若從廣義來看,這些當然也屬於改裝,亦有專門的雜誌發行。

其後出現輕型高頂旅行車的改裝風潮,例如改裝Wagon R(Suzuki)與Move(Daihatsu)等車輛,以降低車身到極限為目標;或是將動漫角色繪製在整個車身的「痛車」改裝風格;以及採用美國流行的日本車改裝手法的「USDM」改裝風格,全都掀起大風潮,豐富了日本的改裝車文化。目前,改裝風潮從多功能休旅車(譯註:稱為MPV或Minivan)轉向SUV。

【相關圖輯】本田甫於3年前表明退出F1,最近卻再次宣布將自2026年重返F1,引起廣泛關注(點圖放大瀏覽):

+12

此外,本文接下來將談到依據不同的行駛地區所分類的改裝類型。從久遠以來便存在的競速場地──東名高速公路開始,1990年代以後則移轉至首都高速公路的灣岸線,測試改裝車的極速;以及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知名街頭0-100公尺加速時間測試場地。這些場地的共通之處在於,改裝車迷都喜愛提升馬力的引擎調校。

山道競速一直以來都是大受歡迎的改裝車競賽場地,當談及日本的改裝車文化之際,無法不提到的便是已成為世界級風潮的「甩尾」。在改裝方向上,反應靈敏的引擎特性比起強大馬力更受歡迎,為了提高過彎能力,重點放在強化底盤與升級煞車系統。

因為通常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毋須贅言地,這些競速活動都是違法行為。由於無視交通法規的競速,產生極為擾人的噪音,或是最終波及一般車輛而引起致命的交通事故,這些情況屢次受到媒體報導,逐漸演變成社會問題。在了解日本改裝車文化之際,這些負面狀況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此數年來,在賽道上的競速活動屢現盛況,為了減少1/1000秒的時間,進行極致的車輛調校。調教引擎主要是為了取得強大馬力與反應靈敏的平衡;車體則在確保剛性的同時,追求徹底的輕量化;為了提高操駕穩定性,亦重視透過安裝大型空力套件以改善空氣動力性能。

迎向改裝車文化的未來

另一方面,日本的改裝車業界也面臨著逐漸侵襲而來的電動車浪潮。過去主要以燃燒汽油來獲得馬力的引擎=內燃機作為改裝對象,但在不遠的將來,內燃機很可能會被電池與電動馬達取而代之。

在不久的將來,當真正的電動車時代來臨之際,日本的改裝文化是否將會宣告終結?答案當然是「NO」。

這是由於製造車廠與改裝車廠將攜手合作,確保對於新型動力單元的改裝技術之故。即使是電動車,對於標準規格的車輛而言,例如底盤與內外裝的改造,仍有十足的改裝空間。相較之下,懷抱改裝熱情的車主減少,對改裝車業界來說才是重大打擊。

日本的改裝車文化始於提高馬力與追求速度,但隨著時代變遷,變得更加多樣化,增加新的詮釋,並擴展改裝的範圍。即使一開始看似難以掌握,但若能洞察其中本質,重點盡在「建立出一個可以讓眾多車迷自由享受車輛改裝的環境」。

在日本,車輛的改裝已獲廣泛認可,所以可能不會太注意此點。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往世界之際,可以看到擁有類似環境的國家可能僅有美英兩國;在歐陸方面,相較於個人改裝的層次,傳統上還是以由製造車廠主導開發的完整車型為主;而亞洲各國,包括新興的改裝市場中國,在富裕階層之外,改裝車文化實際上尚未普及。

由此看來,廣泛的一般人即能享受其樂趣的日本改裝車文化,在全世界也相當罕見。如同江戶時期的相撲與歌舞伎,日本改裝車文化已經跨越昭和、平成與令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成為大眾文化。即使經過200年的時間,日本的歷史似乎仍踏著自己的步伐反覆前進。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本文獲「nippon.co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