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西式偏見看「中國竊取」 台灣從來沒有搞懂自貿協議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蔡英文即將迎來第二個總統任期的就職典禮。有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當前兩岸關係不睦情況下,是否可以繼續「馬規蔡隨」、引導兩岸經貿往來,引起許多憂慮。台灣親民進黨外交學者、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日前接受《多維新聞》採訪,稱中共不會中斷ECFA,否則「自斷後路」,甚至主張中共反而需要藉由ECFA與台商合作,以「竊取」西方的關鍵技術,斷言台灣方面擔心ECFA面臨兩岸關係生變或凍結的情勢而中斷,不至於發生。

林廷輝認為,各國多視關鍵技術為國安等級的「資糧」,輔以當前的國際氛圍已讓中共難以取得關鍵技術,甚至拒絕再與中共進行技術上的合作或交流,因此中共反而需要一個突破口,而ECFA將成為中共的「救命丹」。

親民進黨外交學者、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日前接受多維新聞採訪,稱中共不會中斷ECFA,會透過ECFA竊取西方關鍵技術。 (洪嘉徽/多維新聞)

事實上,林廷輝提及的部分,乃涉及「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技術交流層面或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帶來之效益。假如FTA皆有可能帶來上述所言之技術交流或轉移的效果,具有實質FTA性質的ECFA有此類效果自當不意外,問題在於:真的可能發生「竊取」技術的事情嗎?

技術交流其來有自 重點在於解讀

FTA作為一種「WTO plus」的存在,給出相較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更多的開放優惠、貿易便捷化等當是自然。開放的同時,亦會促進雙邊締約國或多邊締約國間的開放,致人力、物流、金流至政府採購等各層面的流動毫無窒礙,結果是引起各締約國或締約國之外的國家流動資金的興趣,投資由締約國所構築而成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帶動技術流動或轉移──一切的一切都是FTA建構的同時所可預想到的效果,更正面的效果是帶動經濟發展。

舉例而言,韓國在1980年代時,國內的化工產業急遽發展,其推手便是外資,從而奠定現在韓國經濟發展仍能維持一定經濟動能的基礎,同時也是韓國重創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能在10年內站起來的原因,當時打下的基礎成為韓國發展核心產業的能量來源。

FTA帶來技術交流、轉移的效果等,幾乎是一種「必然」,關鍵是怎麼解讀這事情。不論是台灣目前常談論的「中共竊取或豪奪西方商業機密、關鍵技術」等論點,抑或是林廷輝所言的ECFA成為中共竊取西方技術的媒介,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一種基於西方「鋭實力」(sharp power)、「中國威脅論」(China threat)的解讀方式,將中共基於FTA產生的技術轉移視為一種「竊取」。

FTA真正的問題是,一旦開放市場後,便是根據自由市場,開展「叢林狩獵」遊戲,弱肉強食、大吃小。規模小、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會在競爭過程中汰除,留下大的產業。 (多維新聞)

正面有益的技術交流自然正面看待,若真有發生「竊取」之情事,便依照相關國際法規,提請國際法院仲裁。以此刻的現實情勢來看,西方國家或親西方國家也不太可能基於鋭實力、中國威脅論等論調,封閉由FTA建構而成的交流渠道,如此是過猶不及。

自貿協議真問題:大吃小

FTA真正遭反全球化論者、反貿易自由化論者詬病的是:開放國內市場後,國內弱小產業難以抵抗外國大資金的競爭壓力,消失於國內市場。FTA此時此刻便成為列強豪奪的工具。

FTA簡單講,就是將國內一道又一道的屏障去除,真正會始終維持關税或用相當長時間進行降税的產業,通常是該國國內的農林漁牧業或國家欲保護的重點產業,而國內關税也只是在「降低」國外產品的競爭優勢,非關税措施(TBT)亦是初步的「卡關」而已,一旦開放後,保護措施不會是萬靈丹。當開放等於是讓國內產業直接面對外國資金的競爭跟衝擊,相關產業能否「存活」全交由自由市場決定,只要有大型資金進入國內市場,國內同類型且小規模的競爭產業或廠商遭到狙擊倒下者,則多有案例。

總的來講,能否降低FTA成為列強豪奪工具的可能性,這部分牽涉到FTA的內容本身如何設計,各國政府又如何設計配套措施。FTA正負面效果附隨而生,貿易自由化下本就易有成王敗寇,而台灣真正該擔心的是,在接下來的區域整合中,台灣的缺席又會為台灣經濟帶來什麼影響?一言武斷地以「中國竊取」為眼光,偏視着ECFA之於中國、之於兩岸的意義,這對台灣參與國際自由貿易競爭與兩岸經貿深化,並無多大的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