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峰會、各自表述 歐盟為何對中國「不高興」?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6月22日,中國與歐盟領導人以視像形式舉行峰會,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首度會晤國家主席習近平。
會前路透社已引述歐盟消息人士,指雙方預料不會如去年般發表聯合聲明。

中方:雙方沒有根本利害衝突

「防火長城」內外有不同政治和傳媒生態,同一外交場合出現不同報道版本是常見事情,牆內和牆外多年來各說各話,彷彿都成了無足驚訝的常態。這一次中歐峰會卻有所不同,在「一個峰會,各自表述」的情況之下,說雙方內容大相逕庭已是保守講法。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坐右)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坐左)。圖為米歇爾於今年1月簽署英國「脫歐」協議。(米歇爾Twitter)

一如往常,中國官方報道都是「合作共贏」那一套論調,焦點在於經濟復蘇、復工復產、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等等;官媒筆下的歐盟領導人則響應中方呼籲,幾乎是將中方觀點重複一遍而已。撇開「雙方沒有根本利害衝突」這類起題用的綽頭,牆內通稿唯一提及的實務只得一項:《中歐投資協定》。

單就這一項,官方新華社也是一句起兩句止,指中歐均「重申致力於在2020年達成協定」,雙方領導人「同意將盡最大努力盡快就公平競爭方面的規則達成共識」。可是歐盟於會後發布新聞稿,內容詳列對中國的洩氣和不滿,看不出雙方有要達成共識的共識之餘,更沒有新華社所講的「注意到談判取得的進展」。

中歐投資協定苦談6年無果

新聞稿的主旨清晰,一口氣捅出歐方眼中的癥結所在:「(協定談判)亟需迫切進展,尤其是就國企行為、補貼透明度,以及應對強制技術轉讓的規則。」簡單講,歐盟認為中國佔了大便宜,利用歐洲的「門戶開放」作銷售和投資,但就自居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拒絕遵守歐洲的規則。

🔑🔑從法國的「口罩危機」可以看到,歐盟對華關係十分微妙🔑🔑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是次歐方亦頗有新意,較為少見地於高層級通稿提到中美貿易談判:「歐盟歡迎中國確認,當執行最近的中美首階段協議,將會完全與世貿組織的義務相容,不會歧視歐盟的業界人士。」新聞稿之後又重申,中國急須就工業補貼和產能過剩,展開協商。

擺上檯面講的話是,首階段規定中方爆買2千億美元的美國商品,歐盟擔心中方會相應減少對歐採購。至於在對華諸多不滿間加插一段中美談判,講不出聲的可能是:中歐客客氣氣談判6年毫無寸進,中美打了關稅戰不足2年就簽好協議,北京又爆買又開放金融產業又修訂知識產權法規。

保衛歐盟利益?堅守「我們的價值觀」?

米歇爾更提綱挈領地表示:「與中國接觸和合作是機遇也是必要。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承認(中歐)並不分享同樣的價值觀、政治制度和多邊主義做法。」他強調會「積極保衛歐盟的利益和堅守我們的價值觀」,而新聞稿內就相應列舉了港疆藏爭議、報道新冠疫情的公民和記者失蹤、銅鑼灣書店事件等等。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歐盟怨氣滿滿,國家領導人當面聽親眼見,又怎會不知道呢?然而哪又如何呢?以港區《國安法》實施為例,馮德萊恩揚言「中國冒上(承受)負面後果的風險」,但如果所謂「負面後果」就是歐盟以人權名義發聲明「嚴重關切」,歐盟想發多少篇都不成問題。

相比介入主權國內政吃力不討好,《中歐投資協定》才是切身利益,歐盟對華可以寫報告,可以向路透社放料,更可以像這次峰會般當面投訴,但如果跟從「美式典範」,終歸要採取實際行動。歐盟過往訴諸國際仲裁,並就個別商品不點名地開徵反傾銷稅,6年來從未奏效,就且看在中美角力下會否有所突破。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