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不要小看雷軍「閃登」首富這件事!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2025全國兩會今日(3月4日)拉開帷幕,前幾日閃登首富寶座的小米創始人雷軍,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成為兩會上「最亮的仔」。雖然按照目前市值來看,雷軍已不是中國首富,但未來,他能否重返首富之位?只能說「很有可能」。

回看幾天前的2月27日,小米集團股價大漲一度升超4%,市值突破1.4兆港元,強勢表現不僅刷新小米集團股價歷史記錄,也讓創始人雷軍財富水漲船高。有內媒按此推算雷軍個人財富,發現當時超越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成為「中國新首富」。當然,這個「首富」僅持續1小時後,隨著小米股價盤中跳水跌超8%,雷軍的財富估值再次被鍾睒睒反超。

這場「1小時首富」的快閃,也許只是市場波動下的一次個人財產變動的烏龍,但是它釋放出的信號卻是時代的轉折——資源紅利驅動的時代即將終結,科技創新驅動的新紀元正在展開。而更重要的是,雷軍所代表的企業家類型,也正在改變中國商業世界的敘述方式。

圖為2024年4月25日,北京車展,雷軍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澎湃新聞)

回望過去十年,中國首富榜單上,從來都是靠著資源或消費市場崛起的企業家。

2015、2016、2017年,王健林和許家印靠著房地產登頂,累積千億身價,結果遭遇「三道紅線」,二人今日首富變「首負」的際遇也讓人唏噓。2018、2019和2020年是馬化騰、馬雲的「雙馬」互聯網平台經濟的天下,但也在反壟斷風暴中「功成身退」。2021年直到去年,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連續4年位居首富之位,他用「大自然的搬運工」悶聲發財,代表了傳統消費品行業才是「真·剛需」。

兩會|雷軍:建議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

雷軍成為中國新首富 身價飆至4400億 超越鍾睒睒、張一鳴

財富交叉點:新王攜硬核科技殺入戰場

然而這場舊神殞落,新王崛起的財富大遷徙背後,是中國房地產不再是造富神話,恒大、萬達深陷債務危機,地產商不再輕易成為首富。互聯網平台經濟遭遇數據安全和反壟斷的「緊箍咒」也只能退居二線,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逐步淡出公眾視野。「新王」的硬核科技企業,攜「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絕對實力殺入戰場。在這樣的背景下,雷軍的經典語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顯得格外應景。

回望小米一路走來,會發現它在每個風口都會迎風而上。在智能手機行業起家,其後又跨界智能家電、智能電動車,背後的邏輯是以互聯網思維重構傳統硬件行業,用「硬件+物聯網+服務」構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費級AloT(萬物智能互聯)系統,將手機、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等產品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高度互聯、彼此賦能的小米生態圈。用高性價比和互聯科技贏得了消費者的心。

小米、雷軍為中國企業成長寫下新註腳

值得關注的是,在雷軍登上首富之位的當日,2月27日,小米新車SU7 Ultra開售2小時便大定超過1萬架,其中Porsche、Ferrari等換購車主佔超8成。這直接反應出市場對小米造車的狂熱,更隱藏著市場對科技跨界整合能力的重新估值。

上一次,小米SU7用酷似Porsche的外形,引發外界對「米時捷」的討論。而這次新車直接在性能上挑戰Porsche,小米SU7 Ultra以2分09秒944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刷新官方認證圈速紀錄,成為「上賽最速量產車」,打破了Porsche Taycan Turbo GT在去年創下的2分11秒28的紀錄。售價52.99萬元的新車被雷軍稱為「地表最強四門量產車」,在性能、科技、豪華體驗上完全不輸國際豪車品牌,雷軍直言,希望可以重新定義豪車,讓喜歡的人買得起。

+1

對於市場來說,這不僅是一場品牌認知的對抗,更是中國年輕一代消費邏輯的強化:大家更加注重「科技平權」用實力說話,而非單純的崇洋媚外品牌溢價。

小米在當年智能手機出世時,就以1999元旗艦機的「高性價比+極致性能」打破了iPhone高端、身份象徵的溢價神話。如今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根本就是當年小米對標iPhone的翻版,小米造車不過是堅持「一半價格,性能拉滿」的老路,而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其他電動汽車企業則是「抄作業」,用同樣的方法對抗美日德老牌車企。

不過,雷軍的目標遠不止於此。他在發布會上強調:「汽車不是四個輪子加手機,而是移動的智能空間。」 這意味著,小米不只是要在價格上與國際巨頭車企競爭,而是用小米的AloT重新定義汽車,它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人與萬物互聯的「超級終端」。

雷軍在直播時駕駛小米SU7,並向觀眾解釋智能駕駛只是輔助駕駛,司機還需注意安全。
雷軍「Are you OK?」成為網絡熱梗。

與此同時,雷軍的崛起也標志著企業家形象的代際更替。如果說過去十年中國商界的代表人物是馬雲和馬化騰,這兩位「管理者」和「資本運作高手」憑借互聯網平台和數據紅利開創了輝煌時代。

而雷軍則更像是一位「創業者」,既懂技術又深入產品研發,親自站在最前線推動創新。雷軍的風格更為接地氣,他不僅願意在發布會上直言不諱,更通過社交媒體與用戶互動,形成了「Are you OK?」等網絡新梗,成為了年輕一代心中的「精神符號」。

與馬雲的商業哲學和馬化騰的低調神秘不同,雷軍展示的是一個工程師型企業家的形象,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持續不斷的創新和不怕失敗的精神,這種形象也正好契合了年輕消費者對新一代企業家的期望。

新質生產力:中國科技企業的技術躍遷

小米模式的崛起,實際上是中國整體產業轉型的縮影。過去十年,互聯網紅利逐步消退,技術驅動的「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自2022年以來,生成式AI等技術迅速崛起,人工智能從輔助工具逐漸演變為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以及智慧製造不斷升級,成為傳統產業改造的重要支撐。2023 年,科創板硬科技企業的平均市盈率達到 78 倍,對比傳統製造業高出3倍,反映出市場對技術創新帶來的價值增長預期。

小米今早在北京舉行AIoT開發者大會,主題是「AI賦能,萬物互聯」。(視覺中國)

政策層面,2024年全國兩會上,政府首次將「新質生產力」納入工作報告,並設立 3000 億元(人民幣)產業轉型基金,以支持高端製造、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從流量紅利到技術護城河,財富正逐步向那些具備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傾斜。

當小米SU7的激光雷達在測試場捕捉到第100萬組道路數據;當DeepSeek-R1完成3.2萬億tokens訓練;當中科院量子院成功構建了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3號」......

中國成功研製「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 快過Google六個數量級

這些看似枯燥的技術數字正在悄然改寫經濟版圖。回望中國商業史,從晉商票號到洋務運動,從溫州模式到互聯網經濟,每一次財富浪潮的興起,都伴隨著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與創新驅動。當下這場以硬科技為旗幟的變革,正是中國經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也許,未來當我們回望2020年代的中國科技崛起時,大家會驚覺這段歷史的意義不亞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創新馬拉松中,短暫的首富頭銜或許只是一剎那的煙火,真正重要的是中國企業是否已經找到了那把打開技術黑箱的鑰匙,是否具備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持續競爭力。

正如雷軍曾在發布會上說的:「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對於正在穿越技術深水區的中國科技界而言,更需要這種堅定的信念:「篤行的人終將抵達。」當科技技術、生態與市場三者緊密融合時,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財富變革將不再是曇花一現,而是引領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