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紅獵巫」到「藝人除籍」 言論審查成民進黨保台工具
台灣的言論自由在賴清德政府的執政下,正逐漸露出選擇性執法的本質。從近日的大陸籍配偶網紅「亞亞在台灣」事件,到一眾台灣藝人轉發「中國台灣省」的貼文,台灣政府對於不同言論的處理方式,無不反映出所謂「言論自由」其實是「自助餐」,民進黨政府端出來的是一道僅供特定立場享用的頹飯,而其他聲音則被嚴加箝制,甚至上升到身分剝奪的高度。
大陸籍配偶網紅亞亞在台灣因在社群平台上發表「大陸武力統一台灣,已經不需要其他理由」、「遲遲不武統」等言論,遭台灣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並限期出境。台灣內政部長劉世芳與行政院長卓榮泰相繼出面,強調「言論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來台人士「要愛台灣」。然而,這樣的標準卻並未適用於所有人。若是反中的言論,即便再極端,也未曾見過民進黨政府如此雷厲風行的打壓。反過來說,倘若一名台獨分子在中國大陸高呼「台灣獨立」,進而被驅逐出境,台灣政府要為其聲張「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可曾想過自己如今面目可憎的樣子?
與亞亞事件相呼應的是一眾台灣藝人因轉發央視「中國台灣省」的貼文遭到台灣陸委會強烈譴責,甚至揚言將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查處,最重可達除籍處分。從侯佩岑到歐陽娜娜,再到張韶涵、趙又廷,這些藝人無論是基於要繼續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商業考量,抑或是出於自身認同,都遭到民進黨政府猛烈批判。過去蔡英文曾高喊「台灣人不該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如今在賴清德治下,「這類台灣人」恐怕連為自己的認同道歉的機會都沒有了,進階到可能被剝奪身分證,徹底「非我族類化」。
綜觀民進黨政府的這套言論自由標準並非今日才開始,而是由來已久,且帶有濃厚的雙標色彩。當台灣內部的台獨勢力在街頭高舉「台灣不是中國」的標語時,民進黨政府視若無睹,甚至默許其言行;但當有台灣藝人認同「中國台灣省」,便被打成「唱和中共」,甚至祭出最嚴厲的法律手段進行查處。如此選擇性執法,讓台灣的言論自由成為「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笑話。
在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的情勢下,賴清德政府本應思考如何緩解兩岸對立,建立務實溝通機制,卻反而選擇「抓小放大」,在台灣內部民間大搞「獵巫行動」,製造寒蟬效應,讓民眾因擔憂政治風險而噤聲,這無疑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使得本就充滿敵意的氛圍更加劍拔弩張。民進黨政府的這類作為不僅無助於和平,反而加劇台灣社會的分裂,也讓兩岸民間互信蕩然無存,雪上加霜。
此外,針對亞亞在台發表「武統」言論,賴清德政府是否也應該反思自身政策?儘管北京官方依舊以「和平統一」作為對台政治喊話,但近年來「武統論」之所以甚囂塵上,甚至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台海衝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難道不正是因為民進黨政府一系列的挑釁性政策、不作為,以及對抗性言論,才推升了「武統」的聲量?即便賴清德政府口口聲聲要維護台海和平,強調「以戰止戰」,但正是這些行動一步步將兩岸關係推向戰爭邊緣。
是以,當民進黨政府對內對外一直做出往「武統」實質邁進的舉措,如不斷採取刺激性行動、對抗中國大陸時,台海的戰爭風險毫無疑問自然升高,但民進黨卻選擇將「武統」的責任歸咎於個別陸配,甚至對其進行驅逐,這根本不是法治,而是一場荒唐的政治鬧劇。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台灣反中陣營人士長期以來都愛拿中國大陸的言論審查來抬高台灣的「民主價值」。然而,如今台灣政府不也是在實行言論審查?不同的只是,台灣反中陣營眼中的中國大陸這類言論限制,更多指向是官方在背後驅動那些想要繼續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藝人、商人去進行政治宣傳,模式形同「你要這麼說」,而台灣的審查模式不過是「你不可以這麼說」。化約而論,台灣藝人在陸發表特定言論表現投誠,台灣則懲罰發表不符合政府立場的言論,兩者雖表面上不同,實則異曲同工。台灣過去常批評中國大陸動員民間企業與藝人進行統戰,如今民進黨政府的行徑,不正是在進行「反向統戰」嗎?
追根究底,民進黨政府的行徑早已超越了捍衛國家安全的範疇,而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與意識形態箝制。賴清德政府為了塑造所謂「保台」形象,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異己,動用國家機器清算不同意見者。這不僅暴露出民進黨的雙標與虛偽,更顯示出台灣的民主正走向極權統治的道路。當「言論自由」成為民進黨手中的打壓工具,當政府開始決定人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思想,台灣的自由便已不復存在。賴清德政府所謂的「民主與自由」,不過是一場譁眾取寵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