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的香港「靜中有機」? 港大學者:不反制是理性之舉
美國於4月2日開啟新一輪對華關稅戰,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總額升至145%,中國亦強硬反擊,將對所有原產地為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由84%提升至125%。面對持續升級的貿易摩擦,香港在夾縫中尋找戰略空間:作為一個自由港,並未對美國進行同等反制,但是否真的「靜默」?抑或正醞釀新的機遇?
4月13日,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舉辦的「2025未來趨勢論壇」上,多位政商學界人士深入探討香港於關稅戰中的潛在優勢與定位。港大劉寧榮教授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笑言,「香港歡迎美國人來旅遊,旅遊完以後把免稅的手機帶回去,省下來的錢相當於來香港免費旅遊一次。」
不反制,是示弱?還是高度克制?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院院長劉寧榮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指出,香港政府不對美方加徵關稅進行反制,是「極其理性的選擇」,「香港是一個自由港,一直朝向全球自由貿易發展,我們不能因為特朗普的動作,也提高關稅,把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美譽破壞掉。」
他進一步指出,香港在APEC和世貿組織(WTO)裡均作為獨立經濟體存在,美國如今將香港與中國內地一視同仁,是對既有國際貿易秩序的破壞。他表示,「我們不能因為他的不理智,也做出不理智的決定,這樣不值得。」
這次香港的不反擊,也有不少評論與網民認為,這反而突顯香港自由港優勢,有助吸引外國人來港消費與旅遊。對此,劉寧榮笑言:「我昨天還開玩笑說,如果美國沒有改變他的政策,香港歡迎美國人來旅遊。旅遊完以後把免稅的手機帶回去,省下來的錢相當於來香港免費旅遊一次。」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亦表示,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商界和市民「肯定有影響」,但香港作為自由港,有自己的處理空間。「我們沒有像內地那樣徵收反制性關稅,這也是我們的彈性。」
他指出,在某些情況下,香港的「零關稅」狀態甚至為貿易活動提供額外機會,但提醒要警惕短期套利風險。「某些人可能會利用這個空間,用香港免稅的優勢達到差價利益,但要小心,美國的政策變來變去,不是穩定的,不能隨便做長期部署。」
香港的制度價值,在於「與內地不一樣」
劉寧榮指出,香港的制度價值,正是在於「一國兩制」下的差異性。他認為,香港的獨特之處並非只是「不跟內地同步反擊」,而在於其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與自由港地位,能為中國與全球市場之間提供一種柔性連結。
劉寧榮說:「這次關稅戰就說明了香港的特殊地位。雖然我們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香港是一個不同的關稅區。我們的法還是普通法,經濟上也可以獨立作決定。香港應該保持這樣的制度與姿態,繼續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發揮橋樑作用。」
蔡冠深亦認為,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背景下,香港不應只被動承受壓力,更應化壓力為動力。他在《中國企業出海戰略中香港的角色》主題演講中表示,「今天的形勢不是太平,面對145%與125%的關稅,很多企業會問:還能做生意嗎?很難。所以我們必須走出新路。」他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出海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出路,「現在不是出海就出局,而是只有出海,才能開新局。」
蔡冠深在演講中還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構建協助企業「有序、有效、安全出海」的平台,涵蓋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並透過商會網絡對接當地資源與政府。他指出,香港可以在其中擔任協調與對接的中介角色,結合其國際金融、法律制度與語言文化優勢,協助企業穩步「走出去」。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他認為香港未來可以聚焦的重要方向。「現在人民幣資金在香港上萬億,我們可以透過債券、綠色金融、甚至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把香港建設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樞紐。」
除了制度與金融優勢,蔡冠深特別強調香港的「人才紅利」。「香港有五所百強大學,是國家定義下的高端人才匯聚地。」他表示,營商環境、低稅制、優才政策等,讓香港成為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溫床,「你要發展,沒有人才是不行的;你要出海,沒有人才也撐不起來。」此外,香港作為「雙循環」戰略的節點城市,理應進一步強化其「內聯外通」功能,「背靠祖國、連接世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必須實踐的定位策略。
克制非被動「沉默」其實有聲
在這場中美互加關稅、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風暴中,香港雖非主角,卻無可避免成為局中人。然而,不與美方對抗、不與內地同步反擊,香港在外界看來或許顯得「靜默」,但從多位學者專家的話語中可見,這份「不出聲」其實正是一種戰略姿態。
維持自由港、堅持制度特點、拓展出海路線、鞏固人民幣離岸中心、吸引高端人才……這些都不是「不作為」,反而是「精準作為」。正如蔡冠深會長所言:「香港今天受到美國不公平的打壓,但就像大家所說,東方之珠依然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