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禁止「綠皮紅骨」入境 意外揭露兩岸的「檳榔情緣」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近期,關於檳榔管制問題意外地引發兩岸民眾注意,一切都起源於今(2021)年8月中旬,中國駐伊斯坦堡總領館發文提醒,文中表示有多名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公民,在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因為根據土耳其法律,檳榔中所含的檳榔鹼因具有致幻性,因而被認定為毒品。

中國駐伊斯坦堡總領館於8月12日發文表示有多名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公民,在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截圖自中國駐伊斯坦堡總領館網頁)

事實上,國際間早已認定檳榔是致癌物。比如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蒐集了印度、巴基斯坦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篇檳榔研究報告並經過專家探討後,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

兩岸官方對此也謹守國際的研究調查,近年來在衛生保健宣傳上早已多多提醒檳榔對身體的危害。比如大陸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7年公布致癌物清單時,已將檳榔果列入一級致癌物;而台灣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也經常提醒民眾,嚼食檳榔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與食道癌的風險。

弔詭的是,雖然官方基於保護民眾健康的立場,不斷提醒嚼食檳榔的風險,但目前檳榔在兩岸都未被官方明確禁止,因此販售與食用者大有人在,就連過去曾風靡一時的台灣檳郎西施,至今也仍常在路旁看見。令許多人困惑的是,為何明知該食品危害人體健康,官方仍不禁止販售?

甚至,最近大陸湖南省還傳出可能將檳榔列為當地特色產品,旋即引發爭議。在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大陸部分省份此前對檳榔企業的生產許可陸續到期,根據國家層面的監管態度,檳榔不再作為食品來管理,不能再頒發食品生產許可。像廈門市早在1996年就已經在轄區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

但對某些省分如湖南、海南與雲南地區,其社會長期以來則多有嚼食檳榔習慣。根據湖南省疾控中心2011年發表的研究《湖南地區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推測,在湖南城市地區,10個人裏面,有超過4個人正在嚼檳榔,所以2017年湖南的口腔癌「年齡標化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達到40.8/10萬,湖南該指標在全中國大陸可謂名列前茅。

真正讓湖南難以禁止檳榔的主因,恐怕還是產業利益的拉扯。對檳榔業者而言,檳榔帶來龐大的商機,因此如何讓檳榔成為合法食品,就變成業者與官方的博弈。根據一份第三方研究機構所撰述《2020年中國檳榔市場現狀分析報告》顯示,大陸全國檳榔產業年產值達400億元(人民幣),其中湖南就佔了四分之三,年產值達300億元。

事實上,大陸的檳榔種植有95%在海南,檳榔甚至在海南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是該區中東部民眾主要收入來源,而湖南則是最主要的加工地。其為當地創造豐厚產值,同時也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2007年湖南湘潭甚至將檳榔文化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檳榔產業能夠解決勞動就業、提高群眾收入、穩定社會、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檳榔產業的就業人口粗估超過500萬人。

也因此,檳榔的禁制對海南、湖南等以其作為產業核心的地區而言顯得為難。因為這關乎到地方產業發展與居民的生計。所以檳榔的監管讓地方政府陷入兩難,同樣的矛盾也正在台灣上演。

檳榔殘害身體健康幾乎已是台灣民眾普遍常識,且種植檳榔還會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台灣民間團體歷年來持續遊說官方,希望檳榔能比照同樣對人身體有害的煙草設立專法來防制,但背後存在的龐大商業利益,導致對其進行真正的禁制顯得窒礙難行。

台灣檳榔出口早期以香港與中國大陸為主,近五年則是近100%銷售往中國大陸。(黃雅慧/多維新聞)

據台灣農委會2019年公布的農業統計年報顯示,台灣檳榔種植面積大約為4.1萬公頃,年產量高達10.3萬公噸,產值更是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台灣業者也多尋求將檳榔列為「食品」的地位。對於健康與經濟,台灣政府同樣陷入兩難,於是採取「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的三不政策,坊間多有聲浪應該對檳榔課徵稅率等,但建議再多,政府迄今仍不敢有作為。

此外,台灣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開始從境外如泰國等地進口檳榔,有台灣檳榔業者擔憂如此一來會侵蝕本地檳榔市場,同時間,業者也多尋思希望能往大陸湖南出口。

2005年連胡會後,兩岸開啟新一輪的農業交流,中國質檢局也相應公布允許15種果品零關稅進大陸,檳榔當時便作為「果品」在列。截止目前,台灣檳榔的出口地高達99%都是輸往中國大陸與香港。

兩岸因地理區位關係同樣含括熱帶,因此有種、吃檳榔的習慣,當前也都遇到監管難題,這部分兩岸政策也許可以互相參考,或許在雙方社會與民間的努力下,儘管政治上缺乏交流,但還是能在共同參照下找出一條跟檳榔這種作物共處的方式,亦不致使雙方完全喪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