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演|從東風17到鷹擊21 揭秘中國導彈製造前景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解放軍8月4日起一連三日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軍演,東部戰區先後發射多枚常規導彈。央視引述專家解讀,稱導彈首次穿越台島。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表示,「8月4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對台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實施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導彈全部精準命中目標」。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點評這次演練「成體系、多要素地運用火力,高低搭配,遠近搭配」。第一個特點是,解放軍陸軍的遠火系統射程非常遠,從數十公里到數百公里,可以覆蓋台灣全島,也就是說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想打哪裏就可以打哪裏;第二個是機動性非常強,遠火系統都採取高機動性的運輸系統,能隨時發射,隨時停止,生存能力也非常強;同時還有一個特點,遠火系統性價比較高,遠火彈藥比較簡單,成本比較低,通過工業系統可以大批量快速生產。此外,也試射了常規導彈系統,也反映了常規導彈的先進水平,比如精度高、射程遠,覆蓋率大,打擊精度高,對手攔不了也攔不住。

解放軍將於8月4日12時至7日12時,在多個圍繞台灣的海域和空域,進行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並組織實彈射擊。圖為新華社發布的軍演範圍圖。

其實,就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佩羅西、波洛西)訪問台灣前夕,解放軍就特別在這個敏感時刻發布三大戰區海上實彈演練視頻畫面。首次公開了有航母殺手之稱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發射的畫面。美軍報告多次渲染稱,「東風-17」是全球最先進的高超音速導彈之一,採用了先進的乘波體彈頭,能在大氣層中快速橫向機動。比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更為先進、更難以攔截。而美軍類似設計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尚在測試中,且攜帶的彈頭也遠小於「東風-17」。

2022年8月4日,央視發布舉行軍演、發射導彈的畫面(CCTV via AP)

更早之前,4月時中國海軍還發布055型驅逐艦發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的首個視頻片段。西方媒體稱,它是中國「最神秘和最致命的導彈之一」。《南華早報》還援引海軍專家李傑的話說,「055型大驅和『鷹擊-21』的搭配就是為了通過反介入和區域拒止來反制美國在該地區的海上霸權。

坦率說,東風-17」也好,「鷹擊-21」也罷,中國製導(導彈製造)工業體系確實令西方生畏。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沒有足夠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科技實力,當時使用的還是「萬國制」武器。短短幾十年,在面對先進武器裝備禁運的境況下自主研發,到歐美忌憚,中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中科院相當神秘的「雲鋒」超音速巡航導彈,如果屬實為真,其運作模式將相當等於俄羅斯製的3M54型俱樂部超音速巡航導彈,而解放軍早已服役同型導彈,編號鷹擊18,具備有陸射、艦射、潛射和空射等各個版本,發展族系相當成熟。(資料圖片)

有哪些「壓箱底」的威懾

首先,中國是目前全球四個(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軍事工業體系最完整國家之一,是全球少數擁有完整軍事工業體系的國家。

1949年中國軍事工業還基本為零,國防實力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而且長期面臨技術封鎖。中國軍事工業70多年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引進仿製、自主研製、跨越式發展三個階段。從一個幾乎無任何重工業基礎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具備完整工業體系和所有武器裝備生產能力的軍事工業強國。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在軍事工業合作和軍貿兩個方面對中國軍事工業建設不斷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國防工業體系。

在軍事工業中,標誌性的自然是導彈製成。導彈是現代戰爭最重要武器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的標誌。導彈的超強進攻性及強大威懾能力,使其成為維持戰略平衡的支柱、 實行精確打擊的必備武器、非對稱作戰的撒手鐧以及現代防禦體系的支撐平台。在建設現代化國防及加強軍隊武器裝備的過程中,發展導彈武器技術是一國的必經之路。

《漢和防務評論》指出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裝備展覽上展示的武器裝備品種年年推陳出新,且技術水平也大幅提高。特別如遠程火箭炮、自行火炮、教練機、反艦導彈、戰術彈道導彈等品種的性能已臻世界前列,部分裝備甚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除了上述被西方媒體不斷追蹤的「東風-17」、「鷹擊-21」 這些所謂的「最致命」、「最先進」的導彈之後,比如:紅旗系列防空導彈(包括海紅旗)就躋身世界頂尖行列。紅旗系列防空導彈涵蓋了中遠程、中高空到近程超低空的火力範圍,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從紅旗1到紅旗26,構成了中國地空防空導彈的主體。

中國在中子彈領域,是第三代核武器,是一種在氫彈基礎上發展、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威力為千噸級的小型氫彈。世界上只有美、俄、中三國能夠製造。

東風41(微博@梁無咎)

此外,中國的紅箭-9(HJ-9)反坦克導彈。HJ -9是中軍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導彈,有效射程為100-5000米。它威力和命中精度都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還有此前,亦被西方不斷追蹤的是中國東風41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為動力,其射程可達14000公里,可帶6-10枚分導式核彈頭,大大提高了突防能力和打擊能力,採用慣性導航,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技術(MIRV),分彈頭自適應變軌能力。

全方位體系化發展製導大有空間

2021年11月中國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就武器裝備建設取得的成績及主要特點介紹時表示,「在裝備建設總體形態上,淘汰一代裝備、壓減二代裝備、批量列裝三代以上裝備,基本建成以三代為主體、四代為骨幹的裝備體系。傳統地面作戰、近岸防禦裝備數量適度壓縮,遠海防衛、遠程打擊等新型裝備加速發展。在聯合作戰裝備體系上,陸上重、中、輕裝備比例更加優化,海上航母編隊、兩棲編隊裝備系列化發展,空中制空作戰、電子對抗、運輸投送等裝備體系不斷完善,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不斷增強,基礎訊息網絡覆蓋國土」。這是中國軍方就武器裝備發展的一次完整思路的公開表態。

就製導部分,中國軍方長期以來全方位體系化推動導彈領域發展,未來空間更大。分別從機載導彈、陸基導彈、艦載導彈三個方向上可窺一二。

首先是機載導彈。2019年10月1日建國70周年閲兵式,解放軍空中梯隊共展示了11個梯隊,其中殲-10B、殲-11B、殲-15、殲-10C、殲-16、殲-20、直-10、直-19、運-9、運-20等眾多軍機型號亮相,轟-6N、直-20等型號首次亮相,表明中國軍機型號系列化水平已較為完善。

殲20最新畫面。(中國央視軍事截圖)

但根據《World air force 2021》分析,2020 年底,中國軍機 3260 架,其中戰鬥機 1571 架、運輸機 264 架、戰鬥直升機 902 架、教練機 405 架、其餘軍機 118 架;而美國軍機總共 13232 架,俄羅斯 4143 架;美國軍機數量是4.1 倍,俄羅斯軍機數量是1.3 倍,說明中國軍機總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佔比構成分析,中國戰機中,佔比最大的為二代機,約有 932 架,約佔總數的 59%;而美國及俄羅斯的二代機佔戰鬥機總數均不足 10%。中國若要建成以三代為主體、四代為骨幹的裝備體系,則戰鬥機體系亟需改善升級。

假設中國所有戰鬥機在十年之內數量達到美國現有的 70%,並且將原有的二代戰機替換為三代及四代戰機,則至少需增加約 1263 架戰鬥機。中國軍用直升機數量有 902 架,為美國總數的 17%,俄羅斯總數的 59%。假設十年之後,中國直升機數量可以達到美國總數的 1/3,所有直升機中有 50%為武裝直升機。所以估計未來十年機載導彈市場空間巨大。軍機放量必將激發機載導彈市場需求。

其次再看陸基導彈。陸基導彈主要包括各型彈道導彈以及防禦型導彈。陸基彈道導彈自身往往具有較 好的機動性,可以在較高的戒備狀態下快速響應併發射,並且命中精度較高。彈道導彈通常具有較強的進攻性和較高的威懾性,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體現。中國最近兩次閲兵,壓軸出場的裝甲裝備均為東風系列彈道導彈。

4月22日, 「錨」定忠誠 「艦」證時代——寫在人民海軍成立73周年之際 。海軍陸戰隊某旅組織對空火力打擊訓練,導彈射手行進間對「敵」目標實施攔截。(新華社)

2019年閲兵,共亮相14款陸基導彈。相較於2017年閲兵的裝備展示,其中8款導彈為首次閲兵亮相,說明中軍陸基導彈正在快速迭代更新中。武器裝備研發一般按「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進行。已經更新的導彈型號,以及未來即將定型的型號,為陸基導彈市場的長期發展提供基礎。迭代更新促進陸基導彈產業發展。

最後看艦載導彈。根據未來智庫的訊息統計,海軍作為維護國家海洋主權的主體,是國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艦艇是海軍發展的基礎平台,中國在 2020 年已經擁有各類艦艇及潛艇約 350 艘,其中以 052D、055 為代表的驅逐艦 32 艘,以 054A 為代表的護衛艦 49 艘。

與中國海軍導彈發射平台驅逐艦、護衛艦等保有量對比鮮明的是,海軍導彈種類較少,型譜不全面。2015年閲兵時,海軍僅展示了兩款艦載防空導彈和一款艦載反艦導彈;2019年閲兵,海軍展示了三款艦載防空導彈和兩款艦載反艦導彈。而美軍艦載導彈方面,除了擁有艦載防空導彈和艦載反艦導彈外,還擁有艦載對地導彈、艦載反潛導彈等多種類型導彈。可見中國海軍導彈型譜還需進一步補全,艦載導彈成長空間較大。

中國現有能夠發射導彈的艦艇包括 054A 型導彈護衛艦、052C、052D、055 型導彈驅逐艦,且性能均較為先進。但一方面,能夠裝載的導彈類型相對單一,缺少對地攻擊以及反潛型號;另一方面,已有型號定型時間較長,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艦載導彈指標差距較大。故此,艦載導彈有較大的升級空間。艦載導彈型譜化驗證長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