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烏鴉學者」的民主詰問 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多少能量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與美國中期選舉接續落幕,前者提出包含「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內的「中國式現代化」,後者則是西方代議式民主的又一次動員,中西兩種「民主方案」的精神與實踐,幾乎在同時並陳於世人眼前。此時此刻,網路世界流傳兩位學者的演講影片,一位是美國的薩克斯(Jeffrey Sachs),另一位是新加坡的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兩人不約而同對西方民主扮演起提出詰問的烏鴉角色。

薩克斯:英美是世界最殘暴國家

連續兩年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界百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並被《紐約時報》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家」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今(2022)年9月出席「雅典民主論壇」時的一段犀利發言,被製成影片流傳於網上。

薩克斯痛斥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虛偽,儘管兩度被主持人打斷,但仍獲得現場聽眾和記者們的掌聲。他說,「我們視『民主』國家為善,而截至19世紀,世界上最殘暴的國家,同時也可能是『最民主或第二民主』的國家,那就是英國。」接着他把矛頭轉向了美國,「對內你(美國)可以實行『民主』,而在國外則成為無情的帝國主義者。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最殘暴的國家就是美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在2022年9月的雅典民主論壇表示,中俄兩國有不同於西方的一套話語敘事體系,這兩個國家的敘事體系各自值得借鑑之處,不同的敘事是為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唐獎網站)

在薩克斯看來,美國是一個半民主、白人主導的等級制度下充滿種族主義的國家,其使命是維護統治精英的特權,這就是美國創立的初衷。就算美國比過去確實更多元化了,但今天這個國家還是剛建國時的老樣子。一個奴隸制、實行種族滅絕的國家,為了白人文化而殺害美洲原住民。而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如今仍然如此。

事實上,薩克斯此前亦曾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類似見解。2021年7月他在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前會晤(UN Food Systems Pre-Summit)上做的演講,即指明世界上的貧困問題,從來不是缺糧食缺財富,而是列強掠奪窮者。他也揭露了自己所處國家──美國──亮麗外衣下的黑暗面:「這個國家不僅不關心世界的窮人,它甚至不關心自己國家內部的窮人。現在有七分之一的美國人處於飢餓,但一個政黨只關心給富人減稅、並阻擾任何減貧的解決方案」。

此外,他也曾在答覆內地官媒新華社的提問時,將美國與中國的對外理念和做法進行了比較。他說,美國試圖通過在世界各地擴大軍事聯盟,遏制或擊敗中俄,以維持其世界霸權地位。這是一個危險、虛妄且過時的想法。美國早該認識到安全的真正來源,那就是內部社會凝聚力以及與世界各國負責任的合作,而非霸權的幻想。「諷刺的是,美國近幾十年來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巴拿馬、南聯盟等地發動和參與了多場海外戰爭,中國和俄羅斯卻沒有」。

基於對西方歷史與現狀的痛心疾首,薩克斯主張唯有修正其外交政策,才能使美國及其盟友與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眾多的環境、能源、糧食和社會發展挑戰。而且他更結合全球經濟、公共健康、公平正義與永續性等不同面向,始終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今年6月,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將本屆「永續發展獎」頒給了這位勇於發聲與行動的學者。

馬凱碩:美國陷入「財閥政治」

近期還有一部流量不小的影片,不只在內地,連在台灣的網路社群也不乏見到。影片主角是新加坡著名學者、外交官馬凱碩,場景則是德國阿登納基金會(KAS)2021年11月22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習近平與中國在變遷世界中的角色」研討會。在全長超過2個小時的活動中,一段馬凱碩回應西方記者提問的畫面被單獨剪輯了出來。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在研討會回應西方記者提問,反問「如果中國共產黨只能靠壓迫來維持政權,它不可能創造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不是嗎?」(Getty Images)

提問的西方記者認為,從香港和新疆問題等例子來看,「中國模式要想取得成功,似乎要建立在高壓統治、環境破壞、言論審查以及意識形態的固執之上。」馬凱碩用平和且娓娓道來的語氣反駁了提問者的看法,並兩次強調諸如此類的問題,基本體現了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媒體對中國下意識的歪曲與偏見。

他以氣候變遷為例,指出美國在小布殊(George W. Bush,內地譯為小布什,台灣譯為小布希)任內退出《京都議定書》,又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台灣譯為川普)任內退出《巴黎協定》,放長歷史眼光來看,今天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後果,並不是因為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近年來新排放的温室氣體,其主要影響因素,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幾個世紀裏向大氣層排放的污染。馬凱碩給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比,即中國實施了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造林計劃,新增森林面積比整個比利時還大,但西方卻不願意為它們歷史上造成的嚴重污染埋單。

如果說美國的外在行動都有其內在根源,馬凱碩前述的說法,一定程度來自於他對美國民主體制的尖鋭觀察。在同一場活動上,馬凱碩提到了對美國現狀的批判性分析,他認為,美國如今已經陷入了「財閥政治」生態,「1%的人口擁有、控制政府,並且政府也是為這1%的人口服務」;而大約一半的美國人口之生活水平在過去30年中沒有改善。「中國人注意到了造成美國體制失靈的因素,正試圖避免陷入類似的情況。」

中國式現代化:機遇還是挑戰?

事實上,當西方民粹運動四起,特朗普一躍為美國總統,及至新冠疫情爆發後西方各國應對紊亂,再加上意識形態對立撕裂、通脹嚴重等多重因素疊加,西方民主制度飽受失能與失靈的質疑。例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也在2019年出版新書,從西方傳統政黨體制衰退、右翼民粹主義興起、民主支持率下降,特別是經濟不平等、社會分歧與極化等突出現象,論斷「民主的危機」(Crises of Democracy)已到來,反映這位民主研究大師對民主前景的無限擔憂。

在「民主的危機」外顯之際,則有像是薩克斯和馬凱碩這類的學者,深刻地洞察到西方民主危機絕對不僅僅來自於眼前的跡象,更多是歷史性的負面結構因襲,甚至失去自我革新的能力,從而只能將自身矛盾「外部化」,推委到被設定好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身上。民主制度始終被西方視為重要的「現代性」之一,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故而對於中國缺乏西方認知的「民主」,一直抱持着敵視的態度,視之為中國「現代化」不足的象徵。

習近平10月16日做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資料圖片)

不過,如同薩克斯與馬凱碩看到西方民主制度內外發展的「另一面」,亦即台灣學者楊開煌所總結的,美國和西方走的是一條「剝削式」的現代化之路;而當代中國正是看到如此弊端,不願意重蹈覆輒,從而另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薩克斯與馬凱碩在批判西方民主和現代化的同時,不約而同都把眼光放在了中國。比方薩克斯曾明確表示,「中國在全球減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因為中國到2015年,基本消除了貧困,到2020年底,中國還將全面消除極端貧困。」與此同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等項目投資其他國家的基礎設施,為消除全球貧困做出了貢獻。「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的積極貢獻。」

又如馬凱碩所言,「中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過去30年來,也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共為教育人民所付出的努力,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他還舉了北京先前大力約束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的做法為例,指其目的是為了推進「共同富裕」。

薩克斯與馬凱碩批評西方體制為其內部和世界帶來的災難,又從中國的實踐看到了轉變的曙光,當然他們的想法至今仍受到主流輿論的爭辯,例如《德國之音》在報道馬凱碩的論述時,不忘加上一句「頗有中國官方色彩」的「警語」。不過兩人的「諍言」片段受到廣傳,依舊說明了他們對西方民主或現代化之路提出的詰問,確實也是如今不少人心中逐漸萌生的疑惑。

那麼下一個問題便在於,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已經有了如此高層級的宣示,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與目標相符,又能讓內部人民與外界都認可,或至少能夠落實到具體細節以杜悠悠之口,做到「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機遇,亦為最大的挑戰和考驗。

特別是香港和台灣由於歷史因素,站在西方的視角,對「民主」抱有一定的期待或誤解。中共又將如何以「中國式現代化」扭轉港台的認知,或許也是薩克斯與馬凱碩兩人影片帶來的意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