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到共存」不打方向燈 中國防疫轉軚 星媒:民眾忐忑又期待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隨著中國優化防疫政策「新十條」的出臺,中國維持了近三年的「動態清零」防疫方針出現了大「U轉」。 雖然大多數中國民眾期待走出疫情陰霾,但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還是讓他們猝不及防、產生種種疑慮和擔憂,似乎顯示他們還沒完全做好要長期與這個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內地發布新十條發布,首個週末湖南長沙市的揚帆夜市已經聚集了不少人。(瀟湘晨報)

不打方向燈的防疫「U轉」

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帶領全民走過三年的疫情抗戰,但在官方星期三(12月7日)出台「新十條」後,一切開始變了樣,「動態清零」四字不再出現在官方文件和講話中,似乎已完成歷史使命。

「新十條」發佈後,一眾低調多時的公共衛生專家,也突然一個個公開亮相、發言,嘗試淡化新冠的嚴重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星期五(12月9日)就在公開活動上說,絕大部分新冠感染者都能在7至10天內完全康復,雖然預防感染依舊需要實行,但過度預防會造成更大的次生傷害。 鍾南山甚至還嘗試將無癥狀感染新冠「除病化」,說:「無癥狀說明致病率明顯降低,有病毒但是沒有癥狀,這可能不算病。 」

鍾南山日前指出,絕大部分新冠感染者都能在7至10天內完全康復。(新華社)

同為工程院院士的李蘭娟星期四(12月8日)接受官媒《人民日報》專訪時也說:「現在全球流行的奧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多為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症。 雖然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染性,但無癥狀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無需恐慌。 」

李蘭娟表示,雖然無症狀感染者有傳染性,但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病人。(健康時報)

李蘭娟院士:無症狀感染不是疾病 未來將不作為防疫重點

這些論述完全推翻了過去中國防疫的理論基礎,目的顯然是要緩解民眾對新冠持有的恐懼心理。 但事實上,儘管官方不打方向燈地進行防疫「U轉」,民眾對於前路還是感到忐忑不安。

「新十條」頒布的隔天,「告別健康碼」成為中國社交媒體平臺最火熱的話題。 對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的東西沒了,本該是普天同慶的事情,但仍有不少網民感覺複雜。

一名帳號為「娜娜子小朋友」的網民說,之前一直在設想,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結束憑綠碼出行、排隊做核酸的生活,一邊忐忑一邊忍不住期待,害怕期待太高最後只剩失望,擔心三年又三年、三年再三年,結果好像很突然又很安靜地就邁進另一個時代了。

「現在的心情就真的很複雜,感到解脫的同時又覺得悵然若失,好像什麼都變了但又什麼都沒變。」

另一名網民「軟抱枕小李」感歎道,一夜之間風向劇變,毫無預警地全面回暖,好像突然之間一聲令下,我們的生活就會被按下快進鍵,這讓過去三年裡生命的消逝顯得更為荒唐。 「人的生活被按下『開始』不一定就能立刻繼續,但是被按下『暫停』就有可能永遠停在那裡。」

內地新十條公布後,跨區流動不再受到限制,北京車站出現旅客。(中國鐵路)

官方輿論造勢翻車

隨著中國官方不間斷進行輿論造勢,翻車的例子也出現了。

央視新聞主持人白岩松星期四在播報新聞時說:「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防控措施的疊加優化,意味著我們正式邁向了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 但是,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和結束疫情並不是一回事。 」

央視新聞主持人白岩松星期四在播報新聞時說「我們正式邁向了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引起網民熱議。 (互聯網)

這句話一出,瞬間在微博上引起議論,「我們正式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也登上微博熱搜榜,星期五下午已累積6億以上的閱讀量。

中國網民對這句話抱持的態度呈現兩極化,一方面有人被這句話提振,讓他們對早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走出疫情之路抱持希望。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句話帶有誤導性,前後矛盾,有玩文字遊戲之嫌。 他們認為,結束的是「封控式抗疫」而非疫情,放開之後伴隨而來的大暴發才正要開始,身為官媒不應發表這種「脫離現實」「自欺欺人」的言論。

2022年4月19日,上海封城期間街道幾乎空無一人。(視覺中國)

隨著議論持續發酵,有網民開始質疑中國官方開放的節奏過快,讓民眾無所適從,「11月底嚴禁「一刀切」,12月初直接把刀給扔了」。

一名網民「路誕先生」就當前防疫提出四點質疑:一是感染後是否會形成短期免疫; 二是各地方醫療機構是否有足夠能力和資源讓重症第一時間接受治療; 三是對於重症必須入院接受治療的,國家是否還實行治療費用兜底; 四是現有疫苗保護力多少,是否能夠應對目前的病毒? 新疫苗何時上市?

還有網民擔憂,現在藥品供應不足導致高價葯泛濫,讓老年人和兒童曝露在疫情風險之下,且醫療資源也面臨著巨大壓力,「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將會有點坎坷。

0.35g*36粒/盒規格的連花清瘟膠囊單盒售價約21至26元。(紅星新聞)

中國防疫「U轉」之路困難重重

這些擔憂和質疑並非無的放矢,因為這道防疫「U轉」之路的前方確實有著不少挑戰。

新冠疫情暴發近三年來,中國堅持透過大規模封城和大範圍核酸檢測,將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壓至最低。 得益於此,大多數中國人不曾感染新冠,對染疫毫無概念,但也意味著免疫屏障薄弱,一旦快速放開,勢必引發一波大感染潮。

新冠疫情爆發近三年來,中國堅持透過大規模封城和大範圍核酸檢測,將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壓至最低。圖為北京市民排隊等候進行核酸檢測。(Ng Han Guan/美聯社)

據路透社報導,野村分析師星期四在一份報告中稱,目前中國新冠感染率只有0.13%,遠未達到群體免疫所需水準。 《中國新聞週刊》星期四引述的衛生專家預測,中國未來一兩個月可能面臨大規模疫情暴發; 中國新冠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則預計,第一波感染潮可能波及中國六成人口,最終將有八九成人口染疫。

英國《經濟學人》12月1日發表文章預測,如果放任病毒傳播,最終將有96%的中國民眾染疫,一個月後通報的單日新增病例將達到4500萬起的高峰。 假設加護病床床位充足,死亡人數最多會達到68萬。 但文章預計,在疫情高峰期,中國至少需要41萬張加護病床床位,而這是目前中國擁有床位總數的七倍。 在床位不足的情況下,實際的死亡人數還將高出許多。

中國放寬防疫後,醫療量能引發外界關心,圖為廣州市於11月啟用的方艙醫院。(南方+ )

總部設在倫敦的研究公司Airfinity更預測,中國將會有130萬至210萬人在疫情中喪命,疫情高峰將落在明年的農曆新年。

即使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這個數位仍相當驚人,就連通報全球最多確診病例的美國和印度,都還沒達到這個數位。

根據Worldometer數據,截至星期五(12月9日),中國大陸通報的死亡病例僅有5235起。

中國醫療系統能否承受放開後的大感染潮將是中國官方走出疫情陰霾的一大挑戰。圖為武漢市一家發熱門診。(AP)

然而,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感染潮,目前中國的新冠疫苗接種率仍顯不足,尤其是在疫情中最為脆弱的老年人群體。

據法新社星期四報導,雖然中國約九成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種,但仍有約三分之一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未完成疫苗接種。 即使官方已加快疫苗接種的速度,但老年人普遍低迷的接種意願是一大阻力。

圖為在北京接種疫苗的民眾。(新華社)

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法暨人權協調中心主任高斯廷(Larry Gostin)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民眾自然免疫力低、疫苗加強針施打率不足,再碰上傳播性極強的奧密克戎毒株,中國可能會出現住院和死亡人數激增的情況,特別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他認為,中國官方沒有明確的計劃來預防醫療系統負擔過重,應當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逐漸過渡退出清零政策。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星期五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也坦言,中國大陸沒有準備得很好就一下子大幅放寬疫情管控,且現在正值冬天,大陸疫情很可能會呈海嘯式暴發。 他也預計,這一波暴發不一定能夠像香港一樣在兩個月內就結束。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網上圖片)

在中國官方近三年的宣導下,新冠已成為了一種不防不可、非清零不可的傳染病,中國民眾也已內化了這一論述,自發地認為對待新冠就應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 但現在這一論述,卻在各種前期準備和鋪墊工作看似都未做足的情況下,短短幾天內就被推翻。

官方近日不斷強調要「走小步、不停步」,但要如何踏出下來的每一小步,路牌如在霧中看不清,前途可謂充滿未知,中國民眾出現不安、忐忑又期待的心理也在所難免。 這恐怕是中國走出疫情陰霾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