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理李強的關鍵考題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3月11日,李克強正式交棒新任總理李強。全國人大投票結果顯示,李強獲得2,936票贊成、3票反對、8票棄權。12日,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人選也落定,副總理分別為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國務委員為李尚福、王小洪、吳政隆、諶貽琴、秦剛。至此,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全部落定。

外界在談到李強接任總理後面對的挑戰時,往往會談到兩個關鍵點:如何更好處理府院關係;如何推動疫後經濟發展,尤其是提振民營經濟的預期與信心。

先來看如何處理府院關係。從十八大到二十大這十年,關於中共高層「府院之爭」的話題經常被翻炒,圍觀者也試圖通過蛛絲馬跡來佐證這一點。基於此,李強在二十大上成為候任總理開始,因身貼「習近平昔日大管家」的標籤,故而此前輿論紛紛擾擾的「府院之爭」很快轉為對「府院不爭」的擔憂。

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任命李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先與習近平握手致意。(影片截圖)

歷史地看,在毛澤東、周恩來時代,「謀事在毛、成事在周」為很多人熟知,但當時中國的國家政權結構以及政黨之間的關係是蘇聯的「黨政合一」模式,中國也因此吃盡苦頭,毛周之間的默契配合,更多是革命年代延續下來的慣性使然。

到了鄧小平時代,十年文革亂局終結,剛剛爬出泥潭的中國百廢待興,只能摸着石頭過河,認識到了「黨政合一」帶來的諸多弊端和正反兩方面的問題後,1978年鄧小平提出解決「黨政合一」和實行「黨政分開」的問題,並在1980年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予以系統論述,一錘定音。

中共十八大後,中共高層對黨政關係做出新的闡釋,即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雖然這一變化加劇了人們對於「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擔憂,但如果辯證地理解,這確是問題導向下的必然結果,因為黨政本就沒有辦法徹底分開。通過黨政分工,才得以鞏固和保證一個強大的中央,這是中國社會保持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也是被歷史反覆證明了的。

所以對新上任的李強來說,可能並不存在「爭」與「不爭」的問題,而是在現有黨政分工的前提下,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二十大報告強調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李強與李克強握手致意。(影片截圖)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如何推動疫後經濟發展,尤其是提振民營經濟的預期與信心。今年兩會上,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成為關鍵着力點。李克強所做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都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強調要「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一視同仁給予政策支持」、「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習近平3月6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亦延續以往講話,也着力給民營企業派定心丸,習近平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支持平台企業在創造就業、拓展消費、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讓他們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

結合李強早年在浙江、江蘇、上海的經歷,尤其是對待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態度,外界對其能否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抱持期待。但隨着中國經濟從高速度轉入高質量發展,再加上過去幾年政策極端搖擺對民營企業的切實衝擊,以及帶有很大不確定性的「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外部挑戰,李強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早已不同於早年,能否在疫後轉型過程中穩住中國經濟大盤,重新激發企業家和社會面的積極性與活力,才是李強和他的國務院團隊上台後關鍵的考題。

3月13日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李強將帶領四位副總理與記者見面,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他將帶來怎樣的執政新風,又會給本屆政府制定怎樣的施政目標,這本身也是穩信心、穩預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