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邊疆記|居民曾飽受吃土折磨 30年前的不毛之地如今的碧波萬頃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站在「青色的崖壁」上,滿眼蔥蘢的樹林背倚雪山,很難聯想到,這裏曾是「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不毛之地。
新疆阿克蘇,地處天山南麓、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是南疆地區的重點風沙來源地之一。「一年要吃兩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正是當地居民飽受風沙侵襲時的苦不堪言。
不過,在一場逾百萬畝的荒漠綠化工程中,阿克蘇迎來了綠色「涅槃」,曾經的黃沙漫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今時今日的碧波萬頃。

位於阿克蘇境內的天山山脈最高峰托木爾峰腳下,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被當地人稱作「柯柯牙」,維吾爾語意為「青色的崖壁」。但在三十多年之前,這裏每年可錄得沙塵天氣逾100天,風沙襲來時天地一片渾濁,根本見不到一絲青色。

植樹造林是最有效的治沙方式,但「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植樹老地方」是曾經流傳在阿克蘇的一句話,可見當地居民有為心中的那抹綠做出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

據《溫宿縣誌》記載,清末年間,有貴族想在此種植花木,還專門從吐魯番聘請工匠,前來開鑿坎兒井、穿引地下水,耗資甚巨卻幾無成效。民國時期,地方官員也曾嘗試在柯柯牙墾荒造林,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未有種活幾棵樹。

而這一次次的失敗,歸根結底都是由於乾旱缺水。1980年之前,當地水利基礎設施極不完善,居民飲用水和農業灌溉只能靠天山上的積雪水解決。當地生態環境亦因土地荒漠化、鹽漬化侵蝕、水土流失、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而遭受嚴重打擊。

直至1986年,以建造大型防風固沙生態林為目標的,荒漠綠化工程在柯柯牙大規模展開。起初因土地鹽鹼含量大,遇水即會凝成粘性極強的泥,導致車輛完全無法通行、樹苗運送不到,還是在炸藥爆破下艱難「攻關」,成功在此修建公路。

其後,柯柯牙又引天山雪水挖渠排鹼,一棵棵樹木最終成功「拔地而起」,形成黃沙漫天與碧波萬頃的分界嶺。在綠化進一步擴大後,阿克蘇還種植出「冰糖心蘋果」,成為享譽全國的「蘋果之鄉」。

當記者登上柯柯牙綠化工程紀念館的觀光塔時,眼前的綠化成果和遠處的托木爾峰融為一體,沒有了風沙的侵襲,柯柯牙成為了真正的「青色的崖壁」。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阿克蘇亦正朝着「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公園城市方向發展。

阿克蘇林業局統計,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由1986年開始實施,到2015年結束,整整耗時30年,造林合計115.3萬畝、植樹1337萬株。阿克蘇氣象部門數據亦顯示,綠化工程將沙塵天氣發生頻率降低了近5倍。

延伸閱讀:

01邊疆記|搭國內最長航線赴香妃故鄉 看一帶一路上的千年古城

01邊疆記|盛產「迪麗熱巴」的地方 維族女子笑憶在港被誤當外國人

01邊疆記|新疆農作物不止棉花 荒漠奇蹟種植萬畝海水稻連年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