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侯康配」是台海和平發展的不二選擇︱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台灣大選進入最後20天的激烈角逐,儘管民調顯示「賴蕭配」略微領先,但「侯康配」的支持度正在迎頭追趕。執政的民進黨之所以選得這麼辛苦,主要是因蔡英文七年多來執政不力,弊案叢生,萬物皆缺,經濟明顯放緩,民眾的滿意度大幅下滑。不過,「藍白合」破局後,柯文哲至今仍不顧民眾黨的發展利益,不願對最有可能「下架民進黨」的「侯康配」釋出善意,結果極可能導致2000年陳水扁以不到四成選票當選,民進黨無法占「立法院」多數席次的狀況重演。

這次大選除牽動着台灣1,930萬選民的心,美國不少關注兩岸議題的學者也表達了憂心之情,雖然其立意皆出於維護美國自身利益,見解也未必完全正確,但仍頗具參考價值。以下試舉二例。

2024台灣大選,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左)與副手趙少康(右)形象照定裝。(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11月30日,《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葛來儀(Bonnie Glaser)等三位學者署名文章,其中指出:(1)台灣無論誰當選,除須強化自衛能力,更要保證絕不搞台獨(因此,賴清德如當選,須考慮凍結「台獨黨綱」),並須讓大陸相信和平統一是可能的;(2)美國必須保證不支持台獨,包括不以主權國家對待台灣,而且不能反對兩岸和平統一;(3)大陸必須保證不對台動武,採用和平手段實現兩岸統一。簡言之,要阻止台海戰爭,就不能讓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而兩岸若通過和平的、談判的方式實現統一,美國就沒有理由反對;至於大陸如何「以和平方式解決與台灣的政治分歧」,則攸關其統一政策是否具吸引力,能否獲得台灣民眾支持。

12月14日,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行線上討論會,任雪麗(Shelley Rigger)、卜睿哲(Richard Bush)及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等學者均認為,美國對台灣海峽最根本的需求是穩定,不發生會破壞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框架及經濟關係的重大發展。任雪麗特別強調,美國從1970年代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就說,美國對兩岸分歧的最終結果,或解決方式沒有任何偏好,要的是和平、以有秩序的方式來解決。但她也坦言,美國決策人士最擔憂的是,台灣有人誤以為美國已放棄台灣,「選後新政府突然翻轉與北京靠攏」,製造出一些難以預料的狀況。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2月11日召開外交政見發布記者會。(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我們以為,上述學者願意公開檢討美國當局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種種缺失,並做出一系列具體建議,的確具有重量級學者的風範與情懷。我們相信,只要美國政府確實且徹底奉行「一中政策」,不刻意打「台灣牌」遏制中國崛起,或明示、暗示美國會作台灣「抗中保台」的後盾,並鼓勵兩岸開啟對話,就會有助於台海和平穩定發展。至於大陸要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大業,就必須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台灣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早提出能充分照顧台灣民眾利益的安排。

回到台灣大選,比較三組候選人,「侯康配」提出的兩岸政見,顯然最有可能立即改善兩岸關係,又能重新開啟兩岸交流對話。因此,不論是為台灣的廉能政治,或為台海和平發展,「侯康配」都是不二選擇!

(本文作者紀欣,係台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