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靚次伯紀念中學融合木工與科技 訓練學生耐性及堅毅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STEAM / STEM】政府近年提倡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以啟發學生科學及科創能力,近期更加入藝術(Art)成為STEAM教育。「01教育」走訪多間中小學,準備一系列的STEM教育訪問報道,幫助各位家長了解現時STEM教育的最新趨勢!

將軍澳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校長曾國勇接受「01教育」訪問時提到,學校除了提供多元化STEAM教育課程之外,亦將之用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動機及自我形象。該校亦推出將STEAM教育配合正向教育的「升級木枱計劃」。陳瑋麟老師表示,計劃可以訓練學生設計思維及木工技巧之外,亦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價值觀,明白看似沒有用途的廢木經過處理之後,也可以變得有用。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校長曾國勇。(梁鵬威攝)

以STEAM教育幫助弱勢學生 培養SEN學生社交能力

靚次伯紀念中學自2015年起加入不同的STEAM教育內容,包括3D打印、鐳射切割、Arduino、micro:bit、Nerdy Derby等。曾校長說學生參與STEAM課程後,「佢唔再覺得自己係渺小,因為佢有成功經驗嘅時候,就會將自己的形象提升」。他又提到,如果學校能夠因應弱勢或成功經驗較少的學生,以STEAM教育培養他們不同能力,可以改變到他們的態度及自我肯定價值。

曾校長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為例,說不少人認為SEN學生不善於社交,因而不傾向與他們交流。不過學校以「升級木枱計劃」為契機,安排他們與其他學生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木工製品,培養團隊精神之餘,亦改善了SEN學生的社交能力。他強調,「你唔製造環境,佢哋就永遠都唔同人相處」,認為從成果可見學校發展STEAM教育的方向正確。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陳瑋麟老師。(梁鵬威攝)

木工訓練學生耐性與堅毅 融入正向教育助面對壓力

現時不少學校都已經取消木工科,並改裝木工室成其他特別室。不過靚次伯紀念中學仍保留木工室,並升級設備,在設計與科技科(DT科)及其他學習經歷(OLE)中加入木工內容。

陳瑋麟老師說,靚次伯紀念中學的升級木枱計劃自2018年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後開始,當年校內有不少老樹倒塌,所以留下部份嘗試升級再造。不過當時學校缺乏經驗,亦沒有大型器材處理木材,直至兩、三年後,學校與環保署及外間機構合作,利用山竹吹襲時倒下的樹木「真真正正做到一啲活動」。

他指木工計劃可以培訓學生的耐性和堅毅,因為過程中需要重複打磨及拋光。另外也可以用作正向教育,特別是現時不少學生都面對壓力,透過木工可以令他們明白到,破爛的木頭只要加工一樣可以成為有用的物品,「畀佢哋嘅概念就係,一啲好唔適合、睇落似係無用嘅嘢,都可以喺佢哋手上變成一啲有用嘅嘢」。

陳老師指,木工計劃可以培訓學生的耐性和堅毅。(梁鵬威攝)

改革過去木工課程加入新技術 製品強調實用性

校方亦因應STEAM教育改革木工課程,將車床及鋸機等學生甚少使用的大型器材,更換為更實用的3D打印機和鐳射切割機,讓學生融合科技與木工手藝。學生製作木工時不再只限於使用刨和鑿等,令他們的作品可以更生活化和複雜,例如可借助新器材製作較花時間的小茶几。

學生為學校製作木工製品之後,會在作品旁邊刻上他們的名字。(梁鵬威攝)

學生不嫌辛苦問「下次幾時」 願為他人製作

不少人都認為現在的學生抗拒體力勞動的事情,而木工又刨又鑿,不時都要彎腰工作,更會沙塵滾滾,想必落堂後都會全身痠痛。陳老師直言木工課「都幾辛苦㗎」,不過下課之後學生反而會問他「下次幾時」,「一有活動就參加」,認為課堂效果良好。

另外為了令學生投入課堂,陳老師在設計課堂時決定先安排學生製作可以拿回家自用的作品,之後才製作學校用的作品,「我都會諗,幫人做,始終冇咁落力」。意料不及的是,原來學生十分樂意為學校以至是有需要的人士製作,所以現時學校正與駐校社工溝通,了解其所屬機構會否需要學校製作的木工製品,讓學生的作品可以幫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