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昕去世| 猝死出現年輕化?提防6大風險因素 避免要做6件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的次女梁齊昕,昨日(8日)晚上被發現在筲箕灣一服務式住宅單位內昏迷,經救護員檢驗證實已告不治,終年33歲。
近年來,猝死的發生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無病史、無預警、進展快」三大特徵,發病風險預警難度較大且死亡率極高。究竟何謂猝死?
梁振英於周三(9日)清晨5時左右,在其社交媒體Facebook帳號上證實齊昕離世。他在帖文中寫道:「齊昕走了,走得很突然,沒有留下集言片語,只是安詳的躺在床上,前幾天她還主動去接種流感疫苗。感謝警方和法醫的調查,目前可以排除自殺和其他的可疑。感恩各位朋友在我們一家最困難時刻的關心、理解和慰問。」
警方就事件回覆傳媒指,警方於8日晚上10時40分,接獲愛德街1號的職員報案,指33歲姓梁女住戶,懷疑於上址一單位內暈倒。救援人員接報到場,發現女事主倒臥在床上,於現場被證實死亡。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案件列作「屍體發現」跟進。
什麼是猝死?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通常為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因自然疾病原因突然死亡。近年來,猝死的發生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無病史、無預警、進展快」三大特徵,發病風險預警難度較大且死亡率極高。醫學上將猝死主要分為兩類:
心因性猝死:由心臟原發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肌炎等)直接導致,佔所有猝死案例的80%以上。
非心因性猝死:源於神經系統(如腦出血)、呼吸系統(如肺栓塞)或其他器官突發性病變。
《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發的一項文獻綜述曾指出,全球範圍內40歲以下看似健康的成年人中,院外心臟驟停的發病率為每年4至14例/10萬人;屍檢研究表明,55%~69%的心因性猝死年輕患者存在心臟問題。
青年猝死者的共同點
1. 與外賣為伴
外賣文化興起,不少年輕人點外送的頻率很高,但外賣食品通常都有高油、高鹽、高糖等問題存在,長期依賴很容易導致肥胖、高血脂、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負荷,甚至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病變。
2. 積累疲勞
加班、頻繁應酬等,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可能誘發心肌缺血、心律不整,甚至引發「過勞死」。
3.情緒波動
曾有研究發現,人在情緒波動時,猝死風險是平常的4.7倍。
壓力、焦慮或劇烈情緒起伏會刺激交感神經亢奮,導致血壓飆升、心臟負荷增加,若冠狀動脈發生痙攣,斑塊破裂形成血栓,便有可能導致冠狀動脈閉塞,最終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4. 吸煙喝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會直接作用於冠狀動脈,損害血管內皮和心肌,進而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和心肌損傷。而酒精飲品中的乙醇等物質會加重心臟負擔,提高猝死風險。
5. 缺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
由於全球工作形態的轉型,長時間伏案工作的情況愈來愈常見,年輕人普遍存在「亞健康」狀態。久坐不動不但會導致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更會令身體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降低,例如缺氧時更易引發心臟驟停。
6. 疏於管理健康
年輕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會有意識地進行體檢,即使出現身體不適,也會想著「扛一扛」就過去了,即使出現胸痛、胸悶等問題也不重視。由於前期疏於管理,沒有發現疾病隱患,一旦急症發作,便難以挽回。
猝死前有哪十大前兆?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心臟病】10個猝死前先兆 血壓高或胸痛出汗屬高風險
避免猝死該怎樣做?6大關鍵行動
確保充足睡眠
睡眠是給身體最好的「充電」方式之一,成年人每日需7-9小時睡眠,避免熬夜。
堅持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健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既不要強度過大、時間過長,亦要避免突然進行過於劇烈的運動。
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每天可進行兩三次「1+3+5運動」,即1分鐘熱身+3分鐘運動+5分鐘放鬆。
學會釋放壓力
笑、冥想、呼吸訓練等可釋放壓力,保護血管,讓血液循環更順暢,血壓相對穩定。
日常可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看看喜劇、綜藝,假日和家人、朋友聚會等,都有助釋放壓力,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避免長期情緒緊繃。
調整飲食習慣
減少外賣,多攝取蔬菜、全穀物及優質蛋白質,控制鹽分與飽和脂肪攝入。
儘早戒煙限酒
戒煙可顯著降低心血管風險;若飲酒,男性每日不超過2單位,女性不超過1單位(1單位=10克酒精)。
若對戒煙限酒感到困難,可以與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溝通。
定期進行體檢
30歲以下族群,建議每兩年體檢一次,30歲以上民眾每年體檢一次。
除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血脂、血壓、血糖、肝腎功能等常規項目外,有猝死家族史、30歲以下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長期熬夜、吸煙酗酒的人群,應加做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
猝死年輕化與現代生活型態密切相關,如果想避免猝死危機,唯有透過調整作息、定期篩檢慢性病,並建立壓力釋放管道,才能降低風險。
相關文章:心臟|血管粥狀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紀大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