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確診非重症 長新冠仍可嚴重 3種人尤須留神後遺症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已經有很多人染疫,也有不少人在康復後受到「長新冠」困擾,有來自台灣的胸腔內科醫生表示,根據外國研究,以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得高。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生何建輝表示,新冠肺炎從2019年末延燒至今近三年,已造成台灣超過1萬3000人喪命。即使是完整接種並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先進國家,仍有約萬分之1的死亡率,比流感重症的10萬分之1高出10倍。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喝茶吃蔬果抗炎症?10大確診者飲食建議防長新冠後遺症

+10

回顧台灣去年幾次社區感染,接連造成不少當地人傷亡,然今年正式開放與病毒共存後,才面臨真正考驗。對比同是防疫資優生的其他國家,台灣成績已相當了不起,但如何拿捏與病毒共存後的「長新冠後遺症」,仍是當前重要課題。

何建輝表示,只有10%左右患者會達到所謂的重症、甚至肺纖維化,但即使輕症仍可能留下長期長新冠的問題,常見症狀包含心臟、呼吸道問題,如胸悶、胸痛、喘、咳嗽、心悸等;其他系統症狀如腸胃道不適、嗅味覺喪失、失眠、倦怠、頭痛、記憶力衰退、甚至類似創傷症候群等,均屬長新冠後遺症範疇。

何建輝指出,根據歐洲不同國家研究,約5~20%的患者康復後出現長期後遺症,且與當初確診時的嚴重程度無直接關聯。因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甚至引發身體防衛機制,造成自身組織傷害,都可能是長新冠的成因。

至於好發族群有哪些,目前仍無統一共識,但有研究指出,高齡、女性或初期呼吸窘迫的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機會較其他族群來得高。此外,青少年反而不屬好發族群,且只有少於2%的孩童產生持續8周以上的後遺症。

目前長新冠的治療方式多傾向各科復健及輔助,何建輝舉例,如呼吸道相關症狀需由胸腔內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用氧、或是否嚴重肺纖維化至需使用抗纖維化藥物,以及合併復健科醫生,安排相應的心肺復健以恢復功能等。若為心理壓力、類創傷症候群的患者,則需要心理諮商、身心科醫生的介入。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感染Omicron也不怕?專家談患病「6大後果」

+14

新冠肺炎|確診數字仍高企 銀髮族別鬆懈 蛋、魚9類多吃助抗疫

+22

延伸閱讀:

獨/一上午故障2列次 台鐵車輛因應春節疏運全面特檢

加碼熊好券18號截止!台北通卡卡要等 神人趕工「店家地圖」鄉民推爆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