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話你知丨勿輕信「餓死癌細胞」說法 營養不良或加重病情
坊間有傳糖分或會「養大」癌細胞,因此提出癌症患者可以藉斷食以「餓死癌細胞」。然而,這種做法或會導致營養不良,以致影響治療效果。養和醫院一級營養師周明欣為我們講解抗癌路上的飲食須知,並拆解坊間所流傳的癌症飲食謬誤迷思。
坊間癌症飲食謬誤迷思逐個看
謬誤 1 癌症病人需要戒口?
周明欣指出,坊間對癌症飲食的最大謬誤便是「癌症病人需要戒口」,因為胡亂戒口或會影響患者的體重和營養狀況,有研究指當體重僅下跌5%,便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周明欣引述臨床經驗指出:「見過有病人接受化療前戒肉、油、糖,只吃蔬果、紅米、豆腐等,接受化療當日體重已下降3至4公斤。化療後四天,她經歷了疲勞、腹瀉、味覺改變等副作用。當她第二次化療時,驗血結果顯示她的白血球很低,血色素、血蛋白亦有點低,導致治療需要延遲。」
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對蛋白質需求增加,相比戒口,他們需要吃多20%的蛋白質以滿足營養所需。高蛋白食物包括白肉和紅肉、雞蛋和大豆食品,食物的選擇應該多樣化,以確保維生素和礦物質被充分吸收。
食物的處理和衞生同樣重要,因為癌症病人相對較容易受感染,建議避免進食生或軟芝士、沙律、魚生等生冷食物,可以選擇進食熟食如全熟的蛋、牛扒、菜等等,水果方面可進食厚皮生果如橙、香蕉、木瓜、火龍果等,避免吃薄皮水果,如草莓、藍莓和葡萄。
謬誤 2 斷食可餓死癌細胞?
雖然有研究發現「斷食」有助減低與癌症風險相關的代謝及荷爾蒙因素,惟有關人類臨床研究數據不多,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表明,在沒有減肥、改變飲食質量和生活習慣的情況下,斷食會對癌症的發展,包括復發或繼發性癌症有正面的影響。而且節食可能會影響病人的飲食質量、體重,有血糖問題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糖,做法並不可取。
她補充,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定義是體重無意識地下跌5至10%,若半年內體重急跌一成或以上則屬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會令脂肪和肌肉量減少,白血球指數受影響,患者會感到疲累,增加感染的風險。若體重持續下跌而未有處理,身體將進入「惡病質」階段,到時即使補充多少營養身體也難以吸收,體重會繼續下跌,對癌症治療沒有任何反應,後果非常嚴重。
「我曾接觸過數個進行斷食的癌症個案,他們持續十多小時不進食,並沒有很多副作用出現,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胃口不錯,在不斷食的時間內可做到飲食充足且均衡。但如果患者已經食慾不振,這很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出現得更早。如果想嘗試斷食,病人應與他們的醫生討論,看看這樣做是否安全和值得。」周明欣表示。
謬誤 3 糖份會「養大」癌細胞?
身體內不論好壞的細胞,都以葡萄糖作為養分。對於進食糖分會「養大」癌細胞一說,周明欣指關鍵在於進食後會否導致血糖升得太高太急:當血糖上升得太快,會影響胰島素和荷爾蒙分泌,不利炎症的控制,高血糖和肥胖亦會增加患癌風險。
至於攝取多少糖才算合適,則視乎病人需要。「見過有病人連飯、紅蘿蔔、水果都不吃,糖分不足導致血糖低、磅數低,連免疫系統亦受影響。成年人每日需要最少120克澱粉質維持身體細胞正常運作,胃口許可的話,病人可多從蔬果、豆類、全穀物等作為澱粉質來源。」周明欣指出。
謬誤 4 雞含大量激素,癌症病人避之則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不法商人會於雞頭、雞翼位置注射雌激素,為求雞隻生長得更快更肥美,而由於雌激素與乳癌風險相關,導致出現「食雞會增加患癌風險」之說。然而本港目前已禁止使用雌激素的雞隻入口,所以「打針雞」理應不會出現。
事實上,人體的雌激素水平與體內的脂肪關係非常密切,肥胖人士一般雌激素水平較高,患上乳癌的風險亦較高。周明欣提醒,即使肉類不含人造激素,吃太多動物脂肪亦會增加體內脂肪及雌激素,所以進食雞肉時,最好都是選擇較低脂部位,避免吃雞皮和雞翼等,風險就會較低。
「補、守、攻、防」飲食策略渡癌關
在對抗癌症的路上,患者攝取足夠營養十分重要,但病人和照顧者往往處於「戒口」和「進補」的兩難局面,加上坊間有不少癌症飲食謬誤,令病人更加無所適從。針對癌症患者在治療不同階段的營養所需,養和醫院的營養師團隊構思「補、守、攻、防」策略,因應病人在治療前、中、後期的所需,以不同的飲食規劃應對治療期間遇到的問題。
「補」
「補」即補充營養,目標是透過「儲糧」以應對癌症,並增強免疫力,為之後的治療打好基礎。在接受治療前,病人可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如薯仔、蕃薯、南瓜,避免肥肉,宜選擇高鐵質肉類如牛肉、瘦肉、雞蛋等。同時多補充維他命、礦物質等抗氧化劑,有助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攻擊。
「守」
「守」是指在治療期間「穩守健康」,目標是鞏固免疫力、保持體重,並針對各種治療副作用,為病人度身訂造合適的餐單。特別是治療導致作悶、難以進食等副作用,病人可少食多餐,因應情況選用不同食材,例如口味轉變致「無胃口」,可加入醬汁調味以助進食;放射治療後口腔乾燥可選擇較柔軟的食物或加入肉汁;如遇到吞噬問題未能進食,則可飲用營養補充配方、全脂奶或奶昔。
「攻」
當副作用開始減退,病人便可以「主動進攻」,補充在之前階段吃不夠的分量,在有胃口的時候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蔬菜和水果等食物,補充額外營養。
「防」
「防」是指病人在完成療程後仍要調節飲食,以預防癌症復發。治療期間,對熱量和蛋白質的需求增加,但完成療程後便需因應病人體重、驗血報告等狀況,逐步減少,避免繼續之前的進食量以致肥胖。
如何得知是否已攝取足夠營養?周明欣指出營養師除了檢視驗血報告外,也要視乎病人能吃多少分量,例如一些患者在化療後,胃口普遍需要一個月(時間因人而異)才慢慢恢復至治療前。在此階段,患者也應根據個人情況,倘若肥胖便應控制飲食及多做運動減肥,體重過輕則會建議繼續增磅增肌,維持抵抗力。
抗癌路不能鬆懈 治療後腸胃癌症病人亦需改變飲食習慣
某些癌症如腸胃癌,完成治療後很大機會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以胃癌為例,胃部可以處理近一公升容量的食物,亦是身體消化和吸取營養的重要內臟,幫助吸收維他命B12、鐵質等。胃癌病人在切除胃部後,需要少食多餐、選吃易消化的食物,以減輕對消化系統的負擔。部分病人的吸收能力較弱,需要額外服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避免出現貧血。
另一較為複雜的是胰臟癌:胰臟負責製造酵素消化營養素,以及製造胰島素維持正常血糖值,當切除部分胰臟後或導致酵素不足,進食後無法正常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胰臟癌病人常見會有消化不良、體重下跌的問題。飲食方面,要遵循易於消化的飲食,有助於防止腹瀉和確保有充足的能量,以防止體重進一步下降。如有必要,醫生或會處方酵素丸去幫助消化,以及配合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