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旺角兒童會院舍27名幼童染疫 衞生署指情況有上升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7月3日)公布,香港保護兒童會轄下、位於旺角的「童樂居」爆發手足口病個案,個案中共有27名幼童受到感染。他們自上月20日起先後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和手或腳出現紅疹等病徵。衞生防護中心提醒,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而且,根據最新監察數據顯示,本地手足口病活躍程度有所上升,市民應多加留意。

染病的涉及27名學童包括13男14女,年齡介乎1至3歲,其中24人已求醫,均無需入院。全部病人現時情況穩定。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表示,已實地視察該留宿幼兒中心,建議所需的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並進行醫學監察。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調查個案。

5月至7月為手足口病高峰期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手足口病是常見於兒童的疾病,成人個案亦偶有發生,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臨床病徵包括手掌、腳掌,以至身體其他部份如臀部及大腿,出現斑丘疹或水疱,口腔亦可能出現水疱及潰瘍。亦有病人主要在口腔後部出現疼痛潰瘍,即疱疹性咽峽炎,而手腳沒有紅疹。

發言人又補充,手足口病全年均會出現,而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10月至12月亦可能出現較小型高峰期。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地手足口病活躍程度有所上升。由於幼童易受感染,故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健康。學校和院舍幼童有密切接觸,令疾病較易傳播,可能出現爆發個案。

手足口病知多啲!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引起。但「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備受關注,是因為它較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

手足口病常見症狀

幼童感染手足口病後,症狀通常在感染後3到7天出現。若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他們可能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病徵。另外,口腔亦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會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

同時,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治理方法

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衞生防護中建議,患者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時亦可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

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變乾。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乾涸及結痂 )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患者應立即求醫。

家長如何預防子女患上手足口病?

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孩子患手足口病的風險:

1. 經常洗手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另外,家長在上廁所或換尿布後亦一定要洗手。在準備或吃食物之前以及擤鼻涕、打噴嚏或咳嗽之後要洗手。如果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2. 教導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導幼童正確的洗手方式,向你的孩子展示如何洗手並幫助他們經常洗手。向他們展示如何保持良好的整體衛生習慣。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最好不要將手指、手或任何其他物體放入口中。

3. 加強室內清潔

手足口病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多天,因此加強室內清潔可以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和感染。家長可以定期清潔和消毒家居環境,特別是常接觸的物品和區域。

4. 避免接觸患者

手足口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因此盡量避免接觸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子女感染的風險。如果子女已經接觸了患者,則應盡快清潔和消毒相關物品和環境,以避免病毒的傳播。

若子女不幸患上了手足口病,請留在家中休息,直到發燒消失且口腔潰瘍痊癒,並遠離託兒所或學校。

何時才是手足口病的感染高峰期?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手足口病全年均會出現,而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10月至12月亦可能出現較小型高峰期。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地手足口病活躍程度有所上升......了解詳情按此

家長如何預防子女患上手足口病?

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孩子患手足口病的風險:
1. 經常洗手
2. 教導良好的衛生習慣
3. 加強室內清潔
4. 避免接觸患者......了解詳情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