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話你知|開學日小朋友難適應 心理學家解構分離焦慮症應對法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不知不覺暑假已經過了一半,一年一度開學的大日子即將來臨。每逢這個時候,家長都會特別「頭痛」,皆因子女要重新適應上課生活,特別是較年幼的學童,不論是否初入學,環境的轉變都可能令他們出現焦慮的情緒,例如不想上課、不願離開父母等,這些情況均可能是「分離焦慮症」。有見及此,本文邀請到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為大家講解何謂分離焦慮症,以及為家長提供應對小貼士。

分離焦慮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是指當某人與依戀對象(通常是親人)分離時,會表現出過度和持續的恐懼、不情願的情況,這種情況較常在兒童中發生。馮博士解釋,當小朋友與最親近的人(通常是父母或照顧者)分開時,會出現不開心或害怕的情緒,這些情緒主要源於對環境轉變的不安。若學童年紀尚小,當經歷開學或初入學,出現焦慮情緒屬十分正常,只要給予時間適應,妥善處理小朋友的情緒,通常在數天到兩星期便會減退。若情況遲遲未有好轉,或反覆出現甚至維持數星期,家長就要留意小朋友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會有哪些表現?

馮博士指,有分離焦慮的小朋友通常會不願意踏出家門,尤其是上學時段,更可能會出現哭泣、抱住家人不肯放開等情況,亦有些小朋友會拒絕與陌生人交流。部分小朋友在家中會表現得不安,例如不肯進食、睡眠時輾轉反側等。在分離焦慮的影響下,小朋友會拒絕與家人分開,不願意步入校門,即使勉強小朋友上學,他們也無法專注學習。最嚴重的情況下,焦慮的情緒甚至會引起一些生理反應,令小朋友出現肚痛、頭痛等徵狀。

小朋友在什麼時候最易出現分離焦慮?

馮博士解釋,分離焦慮源自於對環境轉變的不安,因此相對於已經習慣上學的學童,年紀較小的孩子較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尤其是對於剛滿三歲,初次踏足幼稚園的小朋友,另一「高危一族」是從幼稚園升上小一的學童,但通常分離焦慮的情況會隨著學童的年齡增長而有所改善,適度的分離焦慮並非疾病,家長毋須過分擔心。

除此之外,馮博士指出,一些突發事件例如轉校或家庭出現問題等,令小朋友頓時失去安全感,都有可能加劇小朋友的分離焦慮。她提醒,當家庭環境出現問題時,小朋友雖然未必能清楚明白發生甚麼事,但家庭成員之間的負面情緒和氣氛同樣會對他們造成影響。

家長的情緒都會影響子女?

正所謂「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馮博士指,若父母本身處於焦慮的狀態,他們可能難以有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馮博士分享,曾遇過有些父母在談及子女的焦慮問題時,自己都會流淚,但他們往往未能意識到自己也被負面情緒所困擾。馮博士解釋,人的情緒會互相感染,若在處理小朋友的分離焦慮問題時,家長表現得不耐煩或感到焦慮,有機會令情況加劇,特別是當家長在帶子女上學途中不經意地流露負面情緒,小朋友對於上學便會更加抗拒。

家長自己應保持什麼心態面對?

馮博士表示,當小朋友情緒出現問題時,他們未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更需要家長冷靜和耐心地聆聽小朋友不喜歡上學的原因,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家長除了保持從容的心態去面對,也可以利用鼓勵式的態度引導小朋友明白上學其實是一件好事,例如讓他們期待在學校這個環境會有一些美好和有趣的事情發生,讓他們慢慢適應上學的環境和節奏。

家長亦應該信任學校和老師,馮博士分享一宗個案,曾經有一對父母在接送小朋友上下課時遇到很大困難,小朋友不停哭鬧需要家長帶他回家,讓他們感到十分狼狽。然而,當深入了解小朋友的在校情況後,竟發現他只是與家長分離的一刻感到不捨,但當進入學校上課後他很快便會被周圍新鮮事物吸引,分散其注意力,不安的情緒亦隨之而去。因此家長應該要釐清小朋友的焦慮原因,例如向老師了解子女上課時是否仍會焦躁不安,若一味擔心只會加重自己的情緒負擔。

家長可以如何減低小朋友分離焦慮情緒?

要幫助小朋友減輕分離焦慮,馮博士表示家長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1. 在開學之前

家長可以先為小朋友預習上學的流程,例如在開學前帶他到新學校參觀、告訴他每天上學的程序,助小朋友提前對新學校建立熟悉感和良好印象,減少他們對未知而產生的不安。

2. 在開學之後

家長最初可以承諾親自接送小朋友上下課,讓他們明白分離只是短暫時間。在接小朋友放學時,家長可以用熱情和積極的態度鼓勵子女,例如稱讚他們「你今日好叻噃!老師都讚你乖!」之類,也可引導小朋友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令他們感受到上學是十分正面的事。馮博士又提醒,即使子女真的暫時未能適應校園生活, 亦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丟臉的事,例如有些家長可能會講出「你咁樣我以後都唔送你返學喇!」、「你咁醜怪成日喺人哋面前喊!」或者會在子女面前與其他小朋友進行比較「你睇下其他小朋友都唔會咁!」這一類的說話會打擊小朋友的自信,所以千萬不能說出口。

相比責怪小朋友不懂事,馮博士提醒家長更應該鼓勵和體諒小朋友的難處,最重要是表達出「任誰最初上學都是這樣」的訊息,讓小朋友慢慢適應。身為家長要有耐性,令小朋友明白即使自己不是表現得那麼好,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或者這個星期比上個星期好一點就已經足夠。

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圖片來源: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