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臂真皮層注射熒光染料 中醫研究首次使「經絡」「穴位」可見

撰文:蘇子牧 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科技日報》4月2日報道,國際權威期刊《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近日發表以新奧集團生命科技研究院為主,中醫科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亦有參與協作與驗證的論文,內容指首次清晰觀察到沿人體「經絡」、「穴位」遷移的連續熒光線,為證實中醫「經絡」、「穴位」的存在提供有力佐證。

一直以來,西方醫學界否定中醫屬於「科學」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在解剖學的層面上無法證實「經絡」的存在。(視覺中國)

據介紹,在過去40年中進行的動物研究表明,示蹤染料(特別是Tc-99m高ate酸酯)注射在戰略皮膚點,會產生與針灸經絡緊密排列的線性遷移。為評估這種現像是否在人類中也可以觀察到,團隊在15名健康志願者身上的針刺點(PC5,PC6和PC7)和非穴位對照,都向真皮層注射了熒光素鈉和ICG兩種熒光染料。

研究發現,在熒光素注射的30分鐘至40分鐘左右,經絡的走向開始緩慢呈現。在PC6注射熒光素的19次試驗中,15次(79%)染料沿著與心包經緊密匹配的路徑向近端緩慢擴散。此外,染料出現並凝聚在恰好是穴位PC3處的近端。注射ICG在穴位PC5、PC6或PC7,有顯示出類似的軌跡接近注射部位,但分歧時遷移近端,未能匯聚在穴位PC3。至於在相鄰的PC6對照處注射任何一種染料,都沒有產生任何明顯的線性通路。超聲波成像和靜脈定位裝置,並未在可視化示蹤途徑處發現任何相應的血管(動脈或靜脈),但確實顯示出與肌間筋膜的相關性。

在PC6上注射後24小時,ICG熒光線(左圖)。追蹤熒光線,並將其與注射前標記的穴位PC5,PC4和PC3進行比較(右圖)。這些點和描線彼此接近。(前瞻網)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多個團隊通過各種方法做了很多探索,但都無法在人體上觀測到穩定的具有足夠長度的經絡循經軌跡。」 新奧團隊負責人湯青博士介紹道,此次,該團隊的實驗在「心包經」手臂部分獲取超過20cm長的清晰經絡熒光影像。這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手段示蹤之後,科研人員首次在人體採用全新的示蹤方法獲取到經絡軌跡。湯青表示,此次的經絡成像更穩定,且沿一條經絡的多個穴位運行軌跡更清晰,重複性強。

非穴位注射熒光素(PC6對照)。在非子午點注射的熒光素即使在注射後90分鐘也不會產生線性途徑。(前瞻網)

湯青指出,軌跡總體沿着「心包經」的相鄰穴位發展,自內關、間使、到曲池完全與心包經穴位重合,形成穩定的經絡線。通過對比超聲成像和紅外成像,研究團隊排除熒光線沿血管流動的可能。同時,為排除該熒光線軌跡是淋巴管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同時注入熒光素鈉和主要用於淋巴造影的造影劑吲哚青綠的實驗。結果顯示,兩條軌跡並不完全重合,因此可排除熒光線是淋巴管的可能。

熒光素遷移路徑的變化,走勢與「心包經」一致。(前瞻網)

湯青坦言,此次他們在經絡可視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基礎,但要完全掌握經絡的秘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將驗證熒光線的經絡生物物理學特徵,包括低流阻和低電阻特性,並開展功能性研究。湯青認為,這些研究對中醫基礎理論的詮釋和發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