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債務危機|還唔到都要借 官員控訴:鄉鎮以債養債,不能自拔

撰文:梁子傑
出版:更新:

江蘇鹽城市審計局官網6日刊載大豐區審計局官員王志建與湯海燕發表專文,披露當前各鄉鎮陷入以債養債困境,有些鄉鎮每年財政收入,還不足以彌補債務利息支出。

王志建與湯海燕文章「防範化解鄉鎮債務風險的對策和建議」指,鄉鎮政府隨意舉債,債務規模上升。有鄉鎮出現工程款支付不及時或舉債搞建設等現象,甚至有鄉鎮每年財政收入還不足以彌補債務利息支出,出現了舊債未還,新債又舉的惡性循環。

文章批評,當前鄉鎮債務風險大,債務規模不斷擴大,增速快。同時,舉債行為缺乏監督約束,而債務管理機制亦不健全,鄉鎮政府財力不足、缺乏償債能力下依舊舉債,擴大了債務規模,償債壓力隨之加大。政府償還能力不足,大多只能通過違規融資來借新還舊,債務滾雪球式不斷增長,導致鄉鎮債務不斷膨脹。

文章指,鄉鎮對債務資金管理鬆懈,不規範使用債務資金。鄉鎮政府為了拉動投資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成立了大量以融資為主要任務的國有企業,從各類金融機構借入大量建設資金,承擔著鄉鎮政府諸多職能。這些企業普遍資產負債率高,虧損嚴重。

官員指,鄉鎮政府隨意舉債,債務規模上升。有鄉鎮出現工程款支付不及時或舉債搞建設等現象,甚至有鄉鎮每年財政收入還不足以彌補債務利息支出,出現了舊債未還,新債又舉的惡性循環。(Getty Images)

王志建與湯海燕認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影響;鎮域經濟發展不快、後勁不足的掣肘;債務管理不善、水平低下;上級部門監管乏力、督導不力,令鄉鎮出現債務危機。

他們批評,鄉鎮稅源不足,培植財源乏力,財力增長有限,而鄉鎮財政是吃飯財政,財力只能保證正常運轉,隨著近年來政策性增資和民生投入增多,加劇政府債務增長。

同時,稅費改革後財權層層上收、事權卻層層下放,鄉鎮可用財力比重逐步下降,鄉鎮要招商引資,搞鎮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社會穩定、新農村建設等任務,給鄉鎮財政帶來較重的資金壓力。

文章指,鄉鎮發展依賴舉債,但債務資金投向大多為公益性項目,不能自償,鄉鎮債務主要靠財政收入、土地出讓收入來償還。無力償債就只能採取借新還舊方式,導致債務規模擴大。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所以不能放任貧富差距擴大,更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放棄基層市民。(Getty Images)

此外,債務融資成本高,大部份鄉鎮融資平台公司信用等級不高,銀行貸款仍是最主要的外部融資來源。但銀行貸款的條件嚴格,難以滿足融資需求。為了緩解資金壓力,鄉鎮政府得尋求成高成本融資,加重鄉鎮債務負擔。

官員控訴,鄉鎮領導幹部的風險意識薄弱,只顧著追求短期政績,不關心債務指標,盲目招商引資,有些項目未完工就流產或者建成後遲遲未投產,導致上級核定的配套獎勵未能見效,徒然增加債務而已。

官員控訴,鄉鎮領導幹部的風險意識薄弱,只顧著追求短期政績,不關心債務指標,盲目招商引資。(Getty Images)

社科院:財政體制若不改,地方債問題將非常棘手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月28日發布《2021年地方區域財政分析報告》提到,中國財政區域不平衡主要表現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財政收入增速越強,經濟越落後的地區債務負擔越重。財政發展的結構性失衡已成為制約財政助力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因素。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分析,中國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問題,實際上有兩個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負債的不平衡,‌‌地方政府負債太多,加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二是區域間不平衡,‌‌越是經濟落後的地方,地方政府槓桿率越高,‌‌所以財政可持續問題,實際上是要解決這兩個不平衡問題。

報告警告,2022年中國穩增長壓力增大,如果2022年財政政策更側重於減收和增支來助力經濟復甦,在「財權上收、事權和債務下放」的財政體制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在2023年變得非常棘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週二在德維克斯論壇上發表講話時警告,隨著新冠疫情及俄烏戰事,引爆利率和債務上升,全球債務危機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