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港區代表建言大灣區「一簽多行」促通聯 擴陸港執業資格互認

撰文:南方網
出版:更新:

全國政協、人大「兩會」將分別在本月4日、5日起召開,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流來往日益頻繁,以及越來越多香港市民融入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背景下,擬將與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紛紛就如何促進陸港兩地融合與大灣區互聯互通提出具體建言。

大灣區人流頻繁 「雙向奔赴」新常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徐莉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向內媒《GDToday》、《南方+》記者表示,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五周年,要推進大灣區互聯互通,提升通關便利非常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徐莉建議,將「一簽多行」逐步推行到大灣區內地各市。(GDtoday)

「自去年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人流來往更頻繁,已經形成『雙向奔赴』的新常態,也對保持口岸通關和跨境交通暢順提出更高要求。」徐莉說道。

在具體政策落實層面,徐莉建議可利用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進一步優化通關流程,以及恢復深圳戶籍「一簽多行」政策,並考慮將「一簽多行」政策逐步、有序複製到大灣區其他8個內地城市。

徐莉在《關於進一步便利旅客赴港通關措施的建議》中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可以商討恢復深圳戶籍的「一簽多行」政策,並可在評估可行性的基礎上,將「一簽多行」政策逐步、有序複製到大灣區其他8個內地城市,未來也可考慮延長持港澳通行證的大灣區內地居民在港停留時間至14日。

2024年1月,多名議員提出例如文化藝術專才、內地註冊公司員工、研究機構等是否可以申請「一簽多行」,鄧炳強回應指,會整理不同種類人才,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商討。(盧翊銘攝)

而在創新通關模式上,徐莉建議可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旅檢形式上,積極探索非觸式過關技術,利用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為自動化過關驗證,取代一般掃描證件和指紋核實身份的方式,讓旅客無需重複出示旅行證件,減少指紋身份確認失效或耗時長等問題,加快通關時間。

助力港青北上創業 完善陸港專業執業資格互認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譚錦球則表示,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家建設,但在子女上學、青年創業就業政策及環境差異等問題上還存在一定困難。譚錦球建議,深化香港與內地有關部門的合作,包括設立專為香港青年而設的信息服務平台、完善生活保障體系、制訂更優惠的稅收政策等。

全國政協常委譚錦球建議,擴大香港與內地專業執業資格互認。(GDtoday)

在創業就業方面,譚錦球主張,內地與香港有關部門可加強合作,擴大兩地專業執業資格互認,同時擴大「回鄉證」在內地處理銀行事務、企業註冊等的使用範圍。

最後,譚錦球建議內地城市應及早建立和完善兩地職業規範制度,明確兩地資格認證的監管機構主體責任和監管範圍,強化互認協議的效力。同時,完善跨境工商註冊服務,推動港企申領相關證書免通關,真正做到「一鍵辦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