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vs伊朗 中東雙雄的敵我矛盾:由也門、卡塔爾鬥到黎巴嫩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在中東世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有如兩頭雄獅,視彼此之間的存在為敵我矛盾。但他們知道即使硬碰,自己肯定亦會損傷慘重。所以,他們往往在周邊國家角力,有如展開一場又一場代理人戰爭。

波斯灣沿岸發展了不少大城市,例如阿聯酋的杜拜、阿布扎比和卡塔爾的多哈等。如果天色澄明,甚至可由杜拜遠眺對岸的伊朗。(VCG)

54公里,是波斯灣兩岸的最近距離,但它分開的兩個世界卻近乎不會縫合。

華文媒體稱它作波斯灣,其實這只是伊朗的說法,沙特阿拉伯說它是阿拉伯灣。正如伊朗前稱波斯,一個稱呼上的分歧或多或少已反映出這兩個國家在爭逐話語權,要以自己的概念來形塑中東世界。

近四十年成宿敵 欲互相消滅

沙特和伊朗的對立不只在伊斯蘭教派上一個遜尼派而另一個什葉派,同樣關鍵的在於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自視對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都有領導地位,變相危及沙特政權。

這個地位之爭絕非說笑。例如革命發生不足一年,沙特麥加的大清真寺即遭武裝攻佔,指控王室不再代表正統伊斯蘭教;現任外長朱貝爾(Adel Jubeir)在2011年駐美國時,亦有人計劃要暗殺他,當時沙特和美國均將矛頭直指伊朗。

或許借用中國毛澤東的戰略理論來說,沙特和伊朗視彼此之間的分歧有如敵我矛盾,絕對不能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當然,兩個國家都不想死亡,特別是伊朗軍事實力強大,導彈多得可以向外輸出,同時沙特有美國在背後撐腰,打起上來絕不好欺負。1980年代兩伊戰爭的經驗亦證明了,不論沙特或是伊朗都沒能力完全打敗對方。

但既為敵我之分,則寸步不可讓,任務就是要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周邊每一個國家。

自1979年革命後,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地位超然於政府,自視可以號令全球伊斯蘭教徒,甚至曾經對英國小說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下全球追殺令。(路透社)
沙特阿拉伯的國王同時是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的監護人,被視為遜尼派伊斯蘭國家的領軍人物。(路透社)

也門——在沙特門前的戰爭

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最南端,也門同時有遜尼派和什葉派民眾。但不少新一代認為政府過於親沙特和親美國,於是組成胡塞武裝起來叛變。2014年進攻首都薩那,幾個月內更加佔領總統府。

結果在2015年,沙特剛上任國防部長的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揮軍南下,助政府軍對付胡塞。與此同時,他指控伊朗在沙特門前鬧事,繞過阿曼南下支援胡塞,包括提供軍火。今年11月4日,沙特聲稱胡塞武裝更加向其首都利雅德發射彈道導彈,是伊朗「直接的軍事挑釁」,等同宣戰。

沙特出兵協助也門政府軍超過兩年,至今仍然與胡塞武裝處於膠着狀態,在門前與伊朗的角力可謂打成平手。

沙特阿拉伯介入也門內戰超過兩年,仍然未能擊退胡塞武裝,更令當地出現大規模霍亂。(路透社)

卡塔爾——被懲戒的「壞小孩」

在沙特東面的半島小國卡塔爾,有如夾在沙特和伊朗之間。但長久以來,它都正如其地理位置一樣,站在沙特的一邊。2015年沙特阿拉伯牽頭成立反恐軍事聯盟,卡塔爾在其中;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訪沙特,卡塔爾酋長亦沒有缺席。

但另一方面,卡塔爾卻是一個利益掛帥的國家,不但與伊朗共同開發波斯灣的天然氣田,與此同時亦致力發展文化軟實力,半島電視台容讓不同立場的人開講,節目內容時與沙特唱反調。

結果在今年六月,沙特牽頭與卡塔爾斷交,而且實施經濟和空域封鎖。豈料原本眼中的附庸小國卻沒有屈服,海灣對岸的伊朗反而乘機公然招手,兩國在八月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在這場沒有一兵一卒的政治角力之中,只怕沙特初步算是輸了一仗。

卡塔爾位處沙特以東,三面環海,自今年六月的外交風波開始一直處於沙特和伊朗的夾心。(VCG)

黎巴嫩——找不到的平衡點

黎巴嫩是一個難得安寧的國家。它先經歷了十多年內戰,後來分別與南面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衝突。近年黎巴嫩難得相對平靜,遜尼派的未來陣線成為執政黨,黨魁哈里里(Saad Hariri)出任國家總理,政府同時兼容什葉派武裝真主黨,看似和平共存。

不過美麗的圖畫在11月4日撕破,哈里里突然在沙特阿拉伯宣布辭職,同時狠批真主黨和伊朗在國內攪局。路透社引述消息報道,沙特阿拉伯設局邀請哈里里前往首都利雅德,再要脅他辭職並與伊朗勢力切割。以色列電視台甚至披露外交電文,沙特不惜找上連外交關係都沒有的以色列政府,確保它會同一陣線對真主黨和伊朗用硬。

沙特想在黎巴嫩確立勢力範圍之心路人可見,與幕後操盤的伊朗關係急速升溫,黎巴嫩再陷戰火之說不逕而走。不過哈里里藏身沙特多天後公開承諾回國,或許反映出內政外交戰線廣開的沙特認為未是時候在黎巴嫩動刀動槍。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11月上旬突訪沙特並宣佈離職,同時譴責國內真主黨和伊朗勢力,令不少人憂心當地會再陷入衝突。(路透社)

敘利亞——旗鼓相當的戰略位置

承接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敘利亞自2011年起陷入內戰之中。沙特和伊朗起初都忙於國內事務,未及染指敘利亞政局。但在2013年開始,雙方暗地裏輸出大量軍火,沙特支援反對派,伊朗協助巴沙爾政府。

2013年有傳敘利亞政府軍動用化武,沙特不滿美國的奧巴馬政府仍然不肯出兵,甚至指派王子班達爾(Bandar bin Sultan)專責敘利亞內戰,目標是將巴沙爾(Bashar al-Assad)拉倒下台。另一方面看,伊朗不但想力挺巴沙爾這個什葉派領導人,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敘利亞亦有戰略好處,能讓伊朗直達地中海。

在極端組織ISIS節節敗退之後,敘利亞的未來不但影響敘利亞人,對整個中東格局亦會起關鍵作用。

雖然極端組織ISIS已經節節敗退,但仍然有大量敘利亞人淪為難民。(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