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台》豆瓣僅4.5分網友負皮 唐嫣太老、劇情脫離史實N宗罪?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當日定檔,當日開播,《燕雲台》在如此緊張的節奏下突然上馬,想必費了一番周折。北京衛視為了促成今年第二部古裝劇的上星(第一部是《清平樂》),甚至開了前一天黃金檔的天窗。 但一周過去了,《燕雲台》的表現著實不如人意。

11月10日,中國視聽大數據發布了過去一周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情況,《燕雲台》前八集的收視率僅為0.467%。當然,這與騰訊視頻一次性播八集的策略不無關係,年輕的演員粉自然有在網絡追劇的偏好。但它更能說明,大女主古裝劇的輝煌已然不再,觀眾的注意力也早已偏離。豆瓣開分4.9,目前4.5分的成績不僅僅是因為歷史粉的不買賬,更體現了觀眾對這一類型劇集的審美疲勞。

《燕雲台》在豆瓣收獲了過50%負皮,女主太老、劇情幼稚、脫離史實、服化道唔OK,遠景全用替身…慘遭網友數落N宗罪,按圖即睇:

+5
+11

孤獨的《燕雲台》,落寞的大女主

文化學者張寧曾在早年間分析肥皂劇時指出 :

只要社會文化或整體的人處於一種兩極分裂狀態(比如男性和女性),媒介傳播中就永遠存在一個有待填補的情感空檔。文化生產商正是洞悉了這個空檔的秘密,他們利用女性特有的情感方式,將電視媒介變成一種快感消費,將剩餘時間和剩餘情感轉換成剩餘價值。
張寧

實際上,這個觀點幾乎適用於熒屏上的所有女性向作品。從傳統偶像劇、大女主劇以及正在崛起和霸屏的新女性劇,都有如此這般的消費心理打底。具體到大女主古裝劇來看,自從2012年《後宮甄嬛傳》爆紅之後,一大批展現傳奇女性成長歷程的劇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武媚娘傳奇》(又名《武則天》)、《羋月傳》、《楚喬傳》、《錦繡未央》﹑《那年花開月正圓》、《紅高粱》、《如懿傳》等等,徹底炒熱了「大女主劇」的概念。

14部必睇十一月陸劇!佘詩曼《燕雲台》硬撼許凱《大唐兒女行》:

+39

所謂大女主劇,一般是指以女主角為核心人物,講述女主的一生,同時以女性視角提出對歷史和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具體可分為職場劇、宮廷劇、仙俠劇。其中,以家鬥、宅鬥、宮鬥為主的大女主古裝劇尤其受市場青睞,也易得知名女演員的垂青。人們熟知的「小花」和「中花」都樂意來這一類型走一遭,既為高額片酬,也為自己的作品履歷加碼,還能收穫不俗的熱度和話題度。資本和購片平台也樂於投入其中,賺取利益和聲量。多方成就之下,大女主古裝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2017年為例,儘管當年的劇王是《人民的名義》,但網絡播放量「高居」第一的是《楚喬傳》。

以2017年為例,儘管當年的劇王是《人民的名義》,但網絡播放量「高居」第一的是《楚喬傳》(官方宣傳海報)

隨著政策的抑制,大女主古裝劇的播出受阻,而平台針對女性觀眾的注意力爭奪戰卻從來沒有停歇。新女性劇、綜藝選秀等更能滿足女性觀眾投射心理的作品爆發,讓冗長且往往「隔一層」的大女主古裝劇失了聲量。失意者又何止《燕雲台》,今年以來播出的大女主古裝劇,比如,網播的《錦繡南歌》、《長相守》等劇都未能打透圈層,更遑論被大眾熱烈討論了。

相關圖輯:【燕雲台】佘詩曼神級演技有14種喊法 有一種比無聲哽咽更揪心(點圖放大↓↓↓)

+36

但另一方面,從各大衛視和視頻平台發布的2021年大劇片單來看,古裝劇仍是各家展露肌肉的重點,這其中,大女主古裝劇又佔了相當的份額。即便有限古令和《延禧攻略》、《如懿傳》下架的雙重陰影,即便觀眾的審美和口味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但IP(即改編劇)+知名女演員的組合,仍是各大平台心目中吸引關注的法寶。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女主古裝劇已經過時,但躺在片單中的待播劇還在摩拳擦掌。

先天不足,後天缺力

拋開政策等原因,大女主古裝劇的衰落符合國產劇的發展規律。從古裝劇的興盛,到諜戰劇的黃金時代,再到宮鬥劇的紮堆出現,國產劇的創作從來不缺乏跟風,而大女主古裝劇的先天來源大多是網絡文學,更是跟風創作的重災區。於是,人們在這類劇中看到的人設是雷同的,故事是相似的,成長也是趨同的。比如,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女主走的大多是從「傻白甜」到「腹黑女」的進階路線,感情上自然少不了「男人都愛我,女人都嫉妒我」的瑪麗蘇設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故事流水線。

【相關圖輯】《燕雲台》高收視卻惹負評?佘詩曼神級演技與木獨唐嫣成強烈對比(點圖放大↓↓↓)

+9

2018年的《延禧攻略》、《媚者無疆》等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設定,掀起了大女主古裝劇的又一輪高潮,但也只是曇花一現。《燕雲台》講述的是少數民族政權中的故事,本可以在民族融合和遼政權的漢化上大做文章,卻沒能做出該有的特色,與以往的大女主古裝劇也無甚差別。比如,女主在前期一定是不斷闖禍的,男人一定是圍著她轉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口號是要喊的,周邊的女性得是黑化或即將黑化的,男女主的初次相遇和對視一定是有360度近景特寫的…

同質化創作的連綿不絕甚至訓練了觀眾的吐槽水準,除了一群歷史粉為自己鍾愛的王朝抗爭,其他觀眾更樂意討論的是「如同奶牛廣告的草原風光」﹑「唐嫣孕期拍攝」﹑「唐嫣的替身」等周邊八卦,彷彿這些都比劇情來得有意思。說到底,還是創作上出現了問題。人們看到了《後宮甄嬛傳》的成功,卻忽略了主創團隊對原著的後天改造。

人們看到了《後宮甄嬛傳》的成功,卻忽略了主創團隊對原著的後天改造。(《後宮甄嬛傳》劇照)

就拿劇集開場來說,太監在大禮時先鳴鞭,隨後大臣跪拜皇帝,這是來自歷史史料的真實記載,也是原著中沒有的戲份。《後宮甄嬛傳》以這一幕用做開場,瞬間就體現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也為皇宮裡眾女性在皇權下生活的悲劇性和時代局限性定了調。反觀之後的很多同類型劇,戲劇性衝突和人物弧光都有,偏偏缺少了精神內核和歷史表達。創作在倒退,而觀眾對套路化的作品也有了免疫力,在多樣選擇的基礎上拋棄懸浮的大女主古裝劇也就順理成章了。

衰落之後,仍是女演員的鍍金之選

雖然大女主古裝劇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但待播的仍有不少。趙麗穎、王一博主演的《有翡》,楊紫、吳亦凡主演的《青簪行》,楊冪、陳偉霆主演的《斛珠夫人》,迪麗熱巴、吳磊主演的《長歌行》,周冬雨、許凱主演的《千古玦塵》,以及章子怡、周一圍主演的《上陽賦》等等,它們是演員高片酬,製作高投入之下的產物,單從體量來看,每一部都有成為大熱的潛力。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的是,對於有一定知名度但演技仍顯稚嫩的年輕女演員來說,大女主古裝劇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對於製片公司來說,雖然電視台和視頻網站的購買力下降了,但如今再拍大女主古裝劇的成本似乎也可控了。

首先,明星的天價片酬得到遏制。11月5日晚,廣電總局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做強做優的意見》中再提明星片酬,明確表示「嚴格控制演員、嘉賓片酬,倡導演員、嘉賓以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零片酬參與公益性節目」。

曾幾何時,高片酬一直是大女主古裝劇身上背負的一座大山。為了吸引到人氣演員的加入,製作方要拿出一半以上的投資作為演員片酬。其次,IP熱潮來臨時,各個平台搶購IP,囤積了大量的IP版權,總要逐漸消化。除此之外,「IP熱」降溫之後,IP版權的價格隨之下跌,製作公司即便從外購買版權,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作為楊超越轉型演員的關鍵作品,《且聽鳳鳴》的體量不算大,但由她獨挑大樑的大女主劇這個噱頭,卻能引起不小的關注。(《且聽鳳鳴》劇照)

由楊超越主演的《且聽鳳鳴》就是一個例子。作為楊超越轉型演員的關鍵作品,《且聽鳳鳴》的體量不算大,但由她獨挑大樑的大女主劇這個噱頭,卻能引起不小的關注度,也能在楊超越的作品履歷上添加重要一筆。對於其他類似處境的年輕女演員來說,同樣有這個需求。而對於志在大女主古裝劇的製片公司來說,倒也不用太過沉醉於往日的榮光,畢竟彼時的繁榮多少有些水分。不如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多在創作上下功夫,讓故事真一些,集數短一些,打造圈層爆款方為理性之道。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