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熱潮|大自然修復速度追不上人流爆升 勸山友抱謙卑之心上山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Facebook專頁「山野‧新聞庫」一直分享行山意外的消息及相關行山資訊,管理團隊之首「Admin老大(代號)」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近一年多了很多即興山友行山,行山人數急增亦帶來不少山野問題。他呼籲所有行山人士以安全為先,並要對大自然抱謙卑的心;搜集路線資訊時,請勿盡信網上資料。

更多專訪內容:行山熱潮|專訪山野新聞庫Admin老大 嘆即興山友柴娃娃唔做功課

在香港行山的人愈來愈多,在近一年疫情下,行山人數更明顯增加,形成一股前所未見的全民行山熱潮。多人行山,引起污染問題,山上垃圾急增,雖然不少山友義務執垃圾,但始終杯水車薪,扔垃圾的人總比清理的多。

雖然疫情下有不少熱心山友上山執垃圾,但亂扔垃圾的人更多。(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行山人數爆發性上升,還加速行山徑及設施的損耗,「破壞情況跟不上人手維護的速度,部分問題要靠大自然自行修復,休養生息,但人多使用的情況是不可能的。部分山徑超出負荷,從前是綠油油的,現在也因過度使用變得光禿禿。」

了解更多:密集郊遊足印導致山徑退化 打卡小路令千島湖清景台變樣

龍脊南面的山坡近4年的變化,從前山徑狹窄多植被,如今山坡上出現蜘蛛網般的小徑。(綠惜地球提供/資料圖片)

行山不能一步登天

多人行山,行山意外亦隨之增加。據消防處數字,2020年的攀山拯救事故比2019年上升1.8倍。「山野‧新聞庫」的Admin老大希望部分行山人士改變心態,「行山活動應以安全為先,要對『山』存謙卑的心,別胡亂挑戰難度,行山要結伴同行,而行山路線資訊可以隨處在網上找到,卻不是絕對正確,請向現實生活認識的行山老手或專家查詢。」

了解更多:2020年攀山拯救事故大幅上升 消防處呼籲勿亂闖密林山澗

【Admin老大眼中10個新手常犯錯誤(按圖放大)】

+5

他續表示:「另外行山路線都有不同的難易度,網上找到而又有人征服過的,並不代表閣下也能征服,切勿抱着挑戰的心態上山『打大佬』,話說行山經驗和安全意識是一點一滴累積,體能也是依靠日常鍛練,平常人不可能一步登天。行山活動看似安全但也可致命,所以請找現實生活認識的行山老手帶隊或提供意見,多問意見對自己也有保障,更理想的是報讀認可的山藝課程。」

蚺蛇尖屬高難度路線,不宜新手挑戰。(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考慮「天、地、人」三大因素

每個網站或行山人士對每條路線的難度評價也不一樣,因應個人能力及經驗而異;網民說輕易的,不代表你可以輕鬆行到。此外,路線難度亦會因不同天氣狀況而改變,例如近期氣溫回暖及濕度上升,行山時普遍會比乾燥的秋冬季辛苦。Admin老大提醒行山前要做足準備,考量「天、地、人」三大因素。

【Admin老大眼中「即興山友」的10個特徵(按圖放大)】

+5

他先解釋「天」的因素,他表示:「天氣會影響路況,也會影響山友的發揮能力,極端情況更會帶來風險,例如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熱病相關情況,寒冷天氣會容易出現低溫症,可以致命的,另外天雨路滑會容易滑倒,水土流失也會出現山泥傾瀉或塌樹等情況。」

行山人士決定路線前,需要了解清楚路線的距離、攀升、路況、難度、退出點等資訊,要做足功課。(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在「地」方面,行山人士要了解路線的難度及長短,並據此決定出發時間,例如難度較高的長線適宜較早起步,盡量在日落前下山。行山人士判斷路線是否合適時,亦要考慮「天」及「人」的因素,路況會受天氣變化影響,難度及所需時間亦跟個人的經驗及能力息息相關。

常言行山要量力而為,衡量路線難度,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能力。Admin老大表示「人」的因素包括:「行山知識、體能、經驗、裝備預備及應用……同行者能力也是考慮之一。可根據「衣(如衣著、裝備)、食(如主食、後備食糧、緊急食糧、補給方式)、住(如營帳、露營技巧、長時間野外停留的應對方式)、行(如行程策劃、活動方式)」考慮安排,如果發覺路線難度太高就要改變行程,別勉強出發。」

如果發現路線難度太高,請不要勉強行。(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山野零垃圾,由你我做起。(01美術製圖)

請好好珍惜大自然

「天、地、人」三大因素可以互相影響,Admin老大建議行山新手先報讀香港認可的山藝課程或跟隨真正可靠的經驗人士同行,切勿獨自上山。他認為在網上行山群組與陌生人組隊有風險,建議相約現實相識的經驗山友同行。他表示:「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風險,這是戶外活動的基本法則。」

在安全之外,行山人士應要保護郊野環境,一來是遵守郊野公園法例,二來是對大自然有謙卑及愛惜之心。Admin老大表示:「大自然是大家共享的,每人都可以享受,請好好珍惜和愛護它,每個行動前都要思考一下會否影響大自然或破壞他人享受,不要只從自身角度出發。『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看似簡單,但現實角度也有不少市民做不到,這未免太自私吧。」

Facebook專頁「山野‧新聞庫」一直關注香港行山意外及風氣,他們的Admin老大表示,希望行山人士對大自然抱謙卑的心。(Facebook截圖)

Admin老大希望行山人士都帶走自己的垃圾,包括果皮、蛋殼及紙巾;不要攻擊或餵飼野生動物,也不要採摘植物,更不要在山上塗鴉留名;行山時亦要尊重其他人,在郊外地方或鄉村範圍不要高談闊論,也避免使用喇叭播歌。他嘆:「疫情之下,市民可以『唞啖氣』的空間已經不多,請做一個真正愛山之人,珍惜少數可以讓大家回氣的空間。」

請將紙巾帶走,不要留在山上。(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盼行山老手多提醒新手

在全民行山的浪潮下,Admin老大亦希望愛護大自然行山老手多點發聲,「如見到有山友在做不當行為,可以友善地提醒對方,以免對方一錯再錯。別輕看小每個山友的能力,只要大家能夠好好合作,推廣正確的行山態度,以生命影響生命,必定能夠改變近來的情況。」他還建議漁護署加強執法,檢控破壞郊野行為,並向市民推廣「無痕山林」。

一起了解「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學做負責任行山客 上山前了解「無痕山林」七大原則

【同場加映!了解更多行山冷知識】

與其問人難度幾多「星」,不如問以下問題更實際:

+3

決定原路折返的4個重要因素 回頭也是一種勇氣

5星難度路線有幾難行?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了解中暑症狀與處理方法 從路線規劃起預防中暑

學做負責任登山者 4個方法避免行山留垃圾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11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9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