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殘奧|框框內打破傳統的手語傳譯員 既是演員更是百科全書

撰文:趙子晉
出版:更新:

觀看體育直播,沒有運動員的激情歡呼、沒有現場的環境聲音、沒有專業評述,這大概是聾人們欣賞東京奧運時的感覺?
聾人接收現場資訊,畫面裏左或右下方的小框框,就是主要渠道。手語傳譯員充當聾人與世界的橋樑,幸好有他們,東京殘運才能真正跨越界限,全民參與。
攝影:鄭子峰

蘇劍雲以手語展示「香港運動員加油」。(鄭子峰攝)

穿上一身黑色恤衫,在鏡頭前正襟危坐,或許是不少人對於那個畫面下方框框的印象。對聾人而言,這個小框無比重要,「其實聾人主要看着手語傳譯,主畫面只是輔助」,手語傳譯員蘇劍雲(Billymarken)說。

蘇劍雲擔任手語傳譯員已經十年,曾「演出」過不少節目,例如《香港亂噏》、《識多一點點》、《特首選舉辯論》,8月24日開幕的東京殘奧,是他的最新挑戰。「奧運好難坐定定啦!」正因如此,他不再穿上黑色裇衫坐在鏡頭前,同時跳出手語感覺沉悶的既定「框框」。

港台直播殘奧賽事 港隊力爭突破上屆2金2銀2銅戰績

蘇劍雲是港台電視東京奧運節目的即時手語傳譯員。(鄭子峰攝)

貫徹奧運會「坐唔定」的感覺,蘇劍雲除了靠雙手翻譯手語,更要配合身體語言,以及七情上面的表情。框框內的他,形象百變,既可以是羽毛球員,亦可以是射擊神槍手、連車神也可以,羽毛球就直接模仿球手扣殺、乒乓球就直接扮削球手,蘇劍雲翻譯的同時,也在「演活」每一個運動員的角色。

的確,沒有手語比直接模仿更佳,蘇劍雲背後只有一個堅持:「最重要係聾人睇得明。」

手語傳譯大可以跟評述或跟畫面辦事,例如成為全城熱話的乒乓球教練李靜金句,「我要多謝自己」、激動版的「企返埋中間啦」等,直接翻譯成手語的話,聾人只會覺得是日常用語,沒有半點特別。蘇劍雲不甘如此:「平舖直敘的話其實沒有意思,因為聾人根本不明白,所以必須突顯句子的重要性,模仿當事人的神緒,聾人才知『原來呢句有啲嘢』。」

的確,面對一些獨特的形容詞或表達方式,手語傳譯必須跟到足,拍檔們時常拋出不少難題,「好似86咁掟彎」、「大外檔」蘇劍雲一樣輕鬆招架,他直言就像考公開試一樣:「其實與通識十分相似,需要對身邊事物也有認識,才可立即傳達給聾人真正的意思。」

畫面內如果出現乒乓球削球手,蘇劍雲也要立即變身。(鄭子峰攝)

【以手語示範各個運動項目】

框框內的蘇劍雲,既是演員,也是一本百科全書。手語傳譯員需要以個人的認知向聾人們表達的背後意思,所以蘇劍雲需要事先做好功課,無論畫面是足球、場地單車、空手道、滑板、甚至射擊多向飛靶,都要一一翻譯。

所以,手語傳譯與普通評述員一樣,先要「識波」才可「講波」。聊起足球,蘇劍雲侃侃而談,西班牙16號、愛華頓9號,無一考起他,事關他既是球迷也是足球教練。

除此以外,蘇劍雲亦曾經跑過馬拉松,生活中種種的自身經驗,加上本身對運動的認識,他謙稱尚算勝任這工作,「幸好自己對不同運動有認識,明白各種運動的專有名詞,才可準確地翻譯成手語」。

蘇劍雲本身是一名球迷,亦是教練,充當東京奧運手語傳譯,他絕對勝任有餘。(鄭子峰攝)

【殘奧港隊獎牌希望】

+1

除了靠手語、身體語言和自身知識,最重要的還是「心」,懂得易地而處,換個角度思考。這一點,蘇劍雲絕對明白,他成長於聾人家庭,了解聽障人士的世界,他坦言聾人與健全人士的世界,一直存在距離,即使手語傳譯員多麼努力,依然難以解決結構性問題,這個距離甚至延伸至聾人下一代,「聾人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引致生活環境較差,造成一個惡性循環,並將負面情緒帶給子女,認為自己能力比一般人差,並自我標籤為『聾人子女』」,但蘇劍雲始終鍥而不捨,努力擔當聽障人士的橋樑,「熟悉聾人世界對我的工作必定有幫助,畢竟他們未能透過耳朵接收資訊,我就可以拉近聽障人士與世界的距離」。

余翠怡效法李慧詩關社交媒體備戰 盼體育熱潮延至殘奧

羽毛球世界第二陳浩源惡鬥勁敵 「有如林丹李宗偉」

蘇劍雲說,不論手語或身體語言,最重要是聾人看得明白。(受訪者提供)

港台31及32由8月24日開始,每日直播不少於70小時東京殘奧賽事,直擊港隊健兒力爭奧運獎牌。
港台31於8月25日起,每晚9時30分推出1小時直播節目《東京殘奧時刻》,附以英語廣播及手語傳譯;8月26日下午2時05分播出之《東京殘奧時刻》則為烏都語配音版,以便少數族裔收看。

阿富汗跆拳道女將滯留喀布爾 離創造歷史只差一程飛機

開幕前夕日本連續3日確診創新高 NHK借歐國盃反映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