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四目標非推翻中共 民運人士:學生是愛國的

撰文:李虎門
出版:更新:

中國大陸維權律師、目前在美國「中國民主轉型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滕彪,於5月18日在台北參加「華人民主書院」等團體共同舉辦的「六四事件30週年研討會:中國民主運動的價值更新與路徑探索」活動時,接受《香港01》訪問,他表示六四事件大多數參與者並非以推翻共產黨為目標,對西方民主憲政的理解也存在著局限性。

滕彪表示,六四運動初期打出「擁護共產黨」口號,大部分參與者希望中國更好、更民主自由。(鄭文翔攝)

1989年4月26日,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動亂;4月27日,北京等城市發起大規模學生遊行。

滕彪指出,在「4.27」大遊行當中,學生打出「擁護共產黨」標語,儘管有策略上的考量,學生和市民要求反腐敗、反官倒,也提出新聞自由等各種各樣的訴求,但是要徹底反對共產黨的一黨專制、徹底挑戰中共合法性,恐怕在當時非常少人有這樣的想法。

滕彪對《香港01》記者表示,30年前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當時大陸民眾的觀念,「八九學生運動」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不是說要推翻共產黨專制體制、建立民主,沒有將此作為現實目標,而是希望共產黨能夠遵守憲法、扼制腐敗,讓中國有更多自由的空間,所以對共產黨還是有很大的善意的期待。

另外,滕彪也認為,從當時的運動來看,參與者對西方民主憲政的理解,和今天也無法相比。他進一步說明,這個說法並不是懷疑「八九學生運動」的正義性及其偉大意義,但是當時的運動無論是學生還是市民,絕大多數人的認識還是有局限的,和30年後理解的深度肯定不一樣。

滕彪說,在承認這個事實的基礎之上,也要去反思、正視在1989年學生、市民和中國民眾存有認識上的局限,直到六四開槍之後,「應該讓更多的人看清中共的邪惡本質」。

基於當時的認識,參與者把自己定義為「愛國民主學生運動」,滕彪認為絕大多數的學生是愛國的,希望中國好、希望中國走向更多的民主自由,所以中共起初定性為受到西方敵對勢力幕後黑手的「反革命暴亂」是顛倒黑白的,雖然有認識上的局限性,但是「稱為愛國民主運動是沒有問題的」。

針對滕彪的說法,王丹回憶「4.27」大遊行第一條口號是「擁護共產黨領導」,第二條口號是「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一部分就是策略考量。

王丹補充說,當時他們敢於上街,認為政府不會鎮壓,所以才會打出那些口號,要是時空換成為今天,他們看到了中共鎮壓,不可能會打出那些口號。

此外,王丹認為,認識是隨著社會而逐步發展的過程,沒有必要用口號去判斷,因為行動本身的意義更為重大。趙紫陽前智囊、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學暨歷史學講座教授吳國光也呼應了王丹的說法,他指出,行動的實質比標語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