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虎撲洋・四|中美較勁俄試探 莫斯科正伺機找尋進入亞洲施力點

撰文:楊永年
出版:更新:

6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峰會,峰會在雙方看似緩和的氛圍中,留下少量歧義結束,也給拜登之後與習近平進行的峰會留下了想像空間。

《香港01》採訪任職於台灣元智大學的俄羅斯研究專家胡逢瑛,就前述議題中,俄羅斯可能採取的行為及其思維進行分析。

多維新聞採訪台灣元智大學的俄羅斯研究專家胡馮瑛,對近來的美中俄三角關係提出若干分析。(胡逢瑛提供)

美俄相互試探 確認彼此紅線

胡逢瑛首先分析到,俄羅斯透過近期國家安全戰略的修訂,將西方國家定義成破壞現存國際安全體系和製造國家間對立的始作俑者。因此,俄羅斯將持續發展軍事並且改善國家之間關係,作為抗衡條件。普京曾説「對於那些想要咬我們的人,我們會先打斷他們的牙齒」,顯示出普京仍會運用武力作為抗衡的後盾,以謀求促談的機會。

6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瑞士日內瓦的拉格蘭奇別墅舉行雙邊會晤,這是拜登上台後,首次與普京會晤。(AP)

拜登與普京峰會的前夕,普京就強調有任何歧見都可以坐下來談,異中求同,莫斯科與華府皆不約而同的強調,需就核心利益劃定紅線以彼此做出確認。拜登在上任後,普京召回大使的舉措,可以作為迫使美國坐下來談的一種抗議和表態,使美國清楚俄羅斯的底線到底在哪裏。

與此同時,美國也將俄羅斯和中國視作安全威脅,拜普峰會後,拜登政府基本上也會觀察莫斯科是否有持續危害西方的核心利益,來決定俄羅斯恢復正常外交交往的程度,華府在峰會後,對俄羅斯仍保持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

美俄雙方的主要分歧點

胡逢瑛指出,雙方的其中一個分歧點便是俄羅斯境內反對勢力的人權問題,尤其是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他的存在是美俄兩國就極端民族主義者與民主人士之間在概念上的角力,而普京和拜登都有不讓納瓦爾尼遇害的責任。

圖為2021年4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有示威者聲援被囚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有人手持俄羅斯憲法。(美聯社)

納瓦爾尼組織的反貪腐基金會(Anti-Corruption Foundation)基本上被俄羅斯司法部門認定是外國人代理機構,他本人就不能參與任何政治活動和設立實體常駐機構。此外,該基金會在網上發佈的消息則由俄羅斯司法部門隨時判定,其內容有無違法俄羅斯相關法律以進行是否封鎖網站之相關裁定。

另一個分歧的項目,則是美國民主黨一直深信俄羅斯透過駭客介入美國的總統選舉,駭客攻擊變成美國尋求俄羅斯談判的風向球,是雙方能否進行具體合作的橋樑項目。雙方在峰會間立即決定讓大使復職,有助於日後就駭客攻擊的清單進行情資交換,由此延伸的意義即是,任何有關危害彼此國家利益和踩踏紅線的分歧範圍,都能夠透過大使館與外交管道進行溝通,金行安全方險控管。雙方仍存在歧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輿論指責及經濟施壓仍將持續,但一個正式的外交管道仍是雙方所謀求的。

俄羅斯的軍事演習行動及其意義

胡逢瑛認為,俄羅斯近期在太平洋的軍艦演習,主要是藉着美國「敏捷匕首2021」(Exercise Agile Dagger)演習為理由,而展開太平洋艦隊在遠洋巡航作戰的整體綜合軍力的調動檢閲。俄羅斯在2000 年之後的外交是「轉向東方」,普京上任之後將國家發展的視角轉向亞洲,這是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一味西化政策的一個戰略方向的平衡做法。

美軍F-22對Tu-9進行例行追逐。(Twitter@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

隨着2014 年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主權,引發的美俄關係惡化到冰點,中俄之間逐漸發展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的關係,以期逼迫美國放棄單極霸主的軍事介入行為。這樣一來,北約組織的角色也開始從遏止俄羅斯侵略歐盟威脅的角色,隨着美國印太戰略的發展,也延伸進入到太平洋和印度洋領域,以期發揮地緣政治擴張的平衡角色。

未來全球海權的爭霸,隨着中國崛起和俄羅斯軍事力量的復甦,會在南海航行自由訴求下展開,換言之,未來印太地區將是區域強權海上軍力競逐之地,這樣一來,北極通道的戰略價值上升將提高俄羅斯在未來航行貿易戰的影響力。

俄持續推動東西兩面「能源外交」

在俄羅斯經濟方面,胡逢瑛指出,俄羅斯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管線主要是彌補原來通過烏克蘭天然氣管道供應歐洲遭俄羅斯經常斷氣之後所興建的替代方案,因為烏克蘭原來就黑海艦隊的租用費、天然氣過境費用和債務積欠等問題,對俄羅斯進行過多的牽制和拖累,基輔政權又容易遭到西方的介入,而損及俄國安全與市場利益。

圖為俄羅斯對中國輸出天然氣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線。(維基百科)

再者,由於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為了天然氣供應的問題,在烏克蘭、高加索地區與中亞之間展開角力。俄羅斯不耐長期受到烏克蘭的干擾因素,再加上烏克蘭親歐派長期與親俄派之間政權不穩定的關係,造成俄羅斯經常處於被動狀態。普京在擔任總理期間便開始積極展開能源外交,重返總統之後,更感到自己任期有限,而不斷遭到西方顏色革命的壓力,終於拿下了克里米亞取主權以掌握戰略主動權,使天然氣外交不會因為黑海艦隊的租用問題受制於烏克蘭。

而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在天然氣供應方面的合作根植於地緣政治的需求。首先,天然氣管道保障了中俄之間為期三十年的合約關係,拋磚引玉帶動中俄整體區域整合的融合趨勢;其次,藉由東部管線,穩定中俄朝韓的關係,延伸到東南亞; 第三,通過西部管線融合俄亞中印之間的關係。整體而言,中俄天然氣管道具有高度戰略穩定作用,對於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峰會有促進融合的作用。歐亞板塊的戰略穩定有助於中俄印發展成為長期的戰略伙伴關係,對於抗衡西方國家發揮平衡作用。

致力改善遠東經濟 中美科技戰避免選邊

在經濟局勢上,胡逢瑛分析到,中國在俄羅斯境內投資的基礎建設主要與出口到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發展有關。俄羅斯在遠東地區主要的投資仍然來自於國內莫斯科的投資較多,儘管俄羅斯遠東經濟發展一直是轉向亞洲的根本出發點。

中美科技競爭備受外界關注。(Reuters)

俄羅斯視遠東地區是和中國之間進行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整合試驗區,但俄羅斯有限制原材料出口而加徵收關稅,用於鼓勵在遠東進行加工業,但加工業不容易生存。但如果能夠招募到外國臨時勞工,在林業、礦業、漁業、造紙以及民生工業方面的合作比較容易有進展,但受限於低工資也使合作愈發困難。也因此,除了中國之外,吸引日韓投資遠東,僱用朝鮮勞工,也順勢成為俄羅斯多元化遠東經濟來源很重要的動力之一。

胡逢瑛也指出,中美科技戰目前有正朝着「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前進的趨勢。俄羅斯作為科技大國,勢必在中美之後發展人工智能,使俄羅斯不受制於中美任何一方的牽制。新冠肺炎的衝擊造成疫苗大戰,中美俄歐的疫苗大戰各自獨領風騷,保障自己人民的健康安全,還可以進行疫苗外交。其他國家則同時在疫苗選邊站和疫苗多管齊下的好倉合作策略進行合縱連橫。因此,未來的晶片或許還會是「一個世界、多個系統」並存的時代,主要是因為多極國際體系帶來的權力重組特點。中美兩強較勁之外,其他區域強權則同時在選邊與合作之間平衡。比較適合的避險政策是需要找出自身對於地區和平的槓桿角色,才能發揮左右逢源和戰略自主的可能。

普京拿下克里米亞半島,消除了在黑海地區受制於人的局面。(路透社)

與中國維持不結盟關係 俄伺機尋找入亞施力點

胡逢瑛認為,關於中國武統的可能,是需要在中美避免核戰爭的情況下考慮,也就是説擁核國家透過軍事發展與核武力量作為談判的籌碼,其他國家則無法利用這種強權之間的矛盾進行政治冒進動作,因為這容易使強權之間被拖累而陷入戰略被動當中,例如俄羅斯拿下克里米亞就是為避免受烏克蘭拖累。

未來中俄之間還是維持不結盟的政策,而是在國際規則上面合作與美國競爭。美國盟友則需要仰賴美國出面改善與中俄之間的關係,拜普峰會就是例子。拜登出訪參加七國集團康沃爾峰會與布魯塞爾北約峰會,集思廣益之後再與普京在日內瓦見面。一方面,西方聯盟增加抗中俄底氣。但俄羅斯不這樣看,普京覺得很正常,這意味着普京等着美國與歐盟之間就天然氣和俄羅斯導彈部署威脅達成共識,順勢回覆美俄之間外交溝通軌道。

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基本上有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原則,因此,台海局勢不是俄羅斯的施力點,朝鮮半島才是俄羅斯進入亞洲的施力點,俄羅斯一向主張六方會談,由利益牽涉的當事國家進行談判。俄中之間因為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以及在兩國簽署的睦鄰友好條約的基礎上,持續保持軍事合作的關係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