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私+耍弄激怒盟友 歐洲「夢醒」重投中國懷抱|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據《紐約時報》11月17日報道,在印尼峇里島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期間,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當面對美國財長耶倫說,美國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威脅歐洲經濟,敦促拜登政府及時修正。儘管耶倫稱願意聽取盟友意見並努力消除影響,但《紐約時報》暗示,耶倫是在「忽悠」(東北官話,書面語為糊弄或唬弄)被激怒的歐洲盟友,因為已正式生效的法律文本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推倒重來。

作者:甘甜及馬曉霖

此前,德國總理朔爾茨高調訪華,支持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法國大型汽車國企雷諾也傳出將與中國吉利合資生產內燃機的消息。分析家們認為,如果說歐洲國家一度打算追隨美國,對中國搞產業和科技「斷鏈」與「回卷」,那麼眼下,它們已厭倦了美國的言而無信和自私自利,大夢初醒,將更堅定地轉頭擁抱中國。

美國惹怒歐洲的最新舉措,是今年8月16日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為本土電動車產業提供高額補貼。這種保護主義的產業政策,既違背美國政府一貫倡導的「反補貼」主張,也形成有違自由競爭原則的不正當和不公平產業環境,直接傷害歐盟的核心經濟利益。歐盟中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視汽車製造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它們一致批評美國立法補貼本國車企對歐洲汽車製造商構成了歧視。

法國目前是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13家車企2021年總產量317萬輛,位居世界第六,吸收就業15萬人,創造產值920億歐元,約佔GDP的15%。然而,近年法國汽車工業接連承壓:新冠疫情肆虐、半導體晶片短缺、俄烏衝突致能源價格高企。美國出台的新政策令法國汽車工業雪上加霜,因此,法國政要幾乎集體對美國發難,實在是因為他們難以承受本國汽車工業遭受毀滅性打擊。

圖為2022年1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

德國同樣是汽車製造強國。2022年的數據顯示,製造業佔德國GDP的比例為22.93%,汽車產業佔德國GDP的9.8%,接近製造業的一半。這足以顯示,汽車產業是德國經濟的根基。美國出台相關新法案,自然觸痛了德國政治和經濟界的神經。難怪德國總理朔爾茨警告稱,美方做法可能引發「一場巨大的關稅戰」。

今年年初以來,受烏克蘭危機影響,美國拉攏歐洲夥伴對俄羅斯實施更加嚴厲的制裁,導致歐洲深陷能源危機,美國則趁機高價向歐洲出售液化天然氣,賺取巨額利益。歐洲苦於嚴重依賴能源進口,不得不屈服於美國。如此背景下,美國又出台《通脹削減法案》,無異於對歐洲落井下石。因為一旦美國成功誘逼更多歐洲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歐洲經濟將雪上加霜。

眼下,歐洲製造業面臨困境,歐元區通脹率創歷史最高水平。歐盟委員會預警稱,今年歐盟通脹率將升至9.3%,歐元區為8.5%;明年通脹率會有所下降,但仍將維持高位,歐盟通脹率將達7.0%,歐元區達6.1%。歐盟委員會11月11日在歐洲秋季經濟預測報告中警告稱,歐洲經濟衰退已經到來,通脹觸頂的時間點被後推至今年年底,歐元區正面臨「一個嚴峻的冬天」。

歐洲多國因制裁俄羅斯陷入能源危機,國與國之間需互助共渡難關。法國東部邊境村莊奧貝爾蓋爾巴克(Obergailbach)的天然氣管道10月13日開始運作,向德國供應天然氣。(AP)

顯然,歐盟經濟已到達糟糕的轉折點,企業正逐漸失去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明年經濟前景走弱之勢已無可挽回。仔細梳理不難發現,歐元區經濟失速的原因,無外乎俄烏衝突、能源危機、通脹高企和貨幣緊縮。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立法補貼本國車企、打壓「歐洲火車頭」法德的支柱產業,對歐洲經濟復甦必是一種挑戰。

對於美國的意圖,歐洲國家早已心知肚明,它們不只對美國立法補貼車企口誅筆伐,還開始採取行動積極「脫美」自救。除了向綠色能源投入巨額補貼、通過晶片法案力促歐盟在半導體領域儘可能自力更生,歐洲多國還開始明顯調整策略,有意加強與中國的經貿聯繫,增強中歐經貿拉動歐洲經濟的預期。朔爾茨上台後首次訪華帶來了龐大的企業代表團,意味着德國商界已普遍達成共識,不可妄言對華「脫鈎」。因為中國對德國來說是無可取代的銷售市場和原材料市場。就拿機械製造來說,德國年出口量中11%的份額進入中國。德國博世公司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明確表示,無法讓另一個市場來取代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德媒評論稱,德企找不到「中國的替代選項」。德中貿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並非一日之功,降低對華依賴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實現。

有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提出與朔爾茨一起訪華,但朔爾茨堅持單獨訪華,以突出德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事實上,朔爾茨此行拿下了千億大單,包括採購140架波音客機訂單,僅此一筆就達1228億歐元。如此豐厚的回報,讓馬克龍艷羨不已。法國駐華大使日前在上海進博會上對媒體表示:「馬克龍也非常想來華訪問,甚至最好每年都來一次。」

英媒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曾向德國總理朔爾茨提議一同前往訪華,但遭朔爾茨拒絕。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馬克龍2019年11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聯合記者會並握手。(Getty)

中國正在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這將為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為中歐經貿合作開闢新空間。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11月15日表示,儘管雙方存在分歧,歐洲仍將與中國增進接觸、相互傾聽、相互了解。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14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場商業會議上也再次表示德國推動貿易多元化不應導致與中國「脫鈎」。

從現實角度出發,美國要想與中國「脫鈎」也非易事。歐洲主要大國和歐盟在「經濟寒冬」即將到來之際,更是只能堅定地選擇中國。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也要「感謝」美國——正是美國對歐洲夥伴的「始亂終棄」和「不仁不義」,讓歐洲看清了很多事實、明白了很多道理。

編按,本文作者甘甜是浙江外國語學院西語學院教師、環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曉霖是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