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訪華|中伊關係「歲寒知松柏」的考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伊朗保守派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2月14至16日將一連三日國事訪問中國,帶同掌管經濟、石油、外交、貿易、交通、城市發展的部長隨行,這不只是萊希本人2021年上任後首次訪華,更是20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伊朗總統。

經過去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高規格沙特國事訪問之後,觀察者們一度關注中伊關係會否因此走下坡,萊希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一句「不」。在其到訪前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他即以「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來形容中伊關係。

萊希的文章驟眼看來對中伊關係一面倒叫好:他從兩國歷史上的絲路情宜,談到明顯針對美國的「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更盛讚「中國已向世人展示,一個國家完全能夠在不搞擴張的情況下發展進步,並幫助其他國家發展」,以至習近平的「英明領導」。

然而,文章最後那一句「歲寒知松柏」卻似乎暗藏玄機。此語原出自《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比喻只有經過像嚴冬般的考驗,才能知道一人、一事、一物的真正品質。

在中伊關係而言,「歲寒知松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解讀:到底中伊之間是已經經歷了「歲寒」而證明了雙方關係果真是「松柏」,還是中伊關係還需要經歷「歲寒」才能知道其是否如「松柏」般耐寒?

伊朗總統萊希2023年2月11日在紀念伊斯蘭革命44週年的場合上發表講話。(Reuters)

受制裁石油的「買家優勢」

中伊關係的考驗,近年愈來愈見明顯。首先,在美國特朗普前政府2018年退出「伊朗核協議」、對伊朗實施「極限制裁」之後,作為協議簽署方之一的中國明顯是伊朗的政治支持者。某程度上,此立場與當時的歐洲簽署國一致。問題是,政治支持是非實質的,能否達至實質上的支持才是關鍵。

中伊關係大體上難免建基於能源貿易之上,被美國制裁的伊朗石油,全球買家寥寥無幾,中國就成為了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雖然實際中伊石油交易量並非公開數據,但伊朗近年長期以馬來西亞作為其石油出口中國的中轉站,而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21年的伊朗原油和凝析油的出口目標地中,中國和馬來西亞就分明佔了28%和46%,由此可見,中國的確是伊朗繞過美國制裁為其能源出口經濟命脈續命的一大實質支持者。

可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俄國能源出口遭到西方國家排擠,使之變成了伊朗的受制裁石油出口市場競爭者。有消息更指,部份原用於運送伊朗石油的油輪現已轉為俄油服務。

2021年的伊朗原油和凝析油的出口目標地佔比,其中阿聯酋(UAE)也被指是伊朗能源出口中國的中轉站之一。(EIA)

隨着中國疫後經濟復甦、能源進口需求上升,市場分析都顯示中國的伊朗石油進口量在去年底達至了歷來新高,此趨勢本年料將持續。此刻的外圍經濟因素決定了俄羅斯石油的競爭並未有折損中伊的能源關係,然而,以隨時可變的經濟起落作為中伊核心關係的基石,絕對算不得上穩固。

對伊投資未實現

要繼續深化中伊關係,兩國必需尋得能源貿易以外的基礎。去年伊朗加入上合組織便是一例。但更具實質潛力的中伊關係要素,就是雙方2021年3月在萊希尚未勝選時簽訂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當中號稱涉及高達4,000億美元的中國對伊投資。然而,在萊希的第一年任期內,中國對伊投資只有1.62億美元,比阿富汗還要低。

雖然中國長期是伊朗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伊朗內部一直擔心這一份合作協議只是象徵大於實際。以英國倫敦為總部為伊朗海外媒體「Iran International」本年1月就曾引述一位伊朗前外交官的說法,稱協議只是中國用來跟伊朗宿敵沙特阿拉伯的談判籌碼。

有英媒報道稱,部份原用於運送伊朗石油的油輪現已轉為俄油服務。(Reuters)

萊希政府中人也非常關注協議的進展。早在2022年1月,其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首次訪華、與時任中國外長王毅見面之後,就曾聲言伊朗準備好「今天就開始落實兩國的全面協議」。可是,超過一年之後的今天,中伊兩國也沒有公布過任何協議之下的具體合作項目。在萊希出訪之前,有伊朗官員就向當地媒體表示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敲定協議的運動機制。

到底這份中伊25年協議能否帶來實質結果、能否幫助伊朗走出極限制裁之下的經濟困局,將是兩國關係的一大試驗。

中伊關係的最大難點,則在於沙特以至阿拉伯國家與中國愈發緊密的關係。

伊朗的劣勢

中沙關係與中伊關係其實不無相似之處:無論是沙特還是伊朗,其與中國的關係也是以能源貿易為核心,而兩國出於不盡相同的原因,也需要同中國在投資、科技發展、基建等層面進行合作;對於兩者而言,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也一直有美國這個「第三者」的考量存在。

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12月9日主持中阿峰會。(Reuters)

然而,相似之中,伊朗較諸沙特,在對華關係上明顯處於劣勢。在能源出口層面,受到美國制裁的伊朗只能依靠中國為其主要(甚至可算是單一)買家,而沙特的對華石油出口量雖然遠超伊朗,其石油卻能自由交易,對中國市場沒有單向依靠。

在投資合作的層面,中國企業普遍而言也顧忌美國制裁風險而不願投資伊朗。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興,都曾因違反美國對伊制裁而陷入法律麻煩之中;就算是在核協議剛簽署後的時節,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的年報也在強調投資伊朗的制裁風險。而伊朗的投資環境也顯然不及沙特,即使是在2018年美國退出核協議之前的幾年,中國基建合約商在沙特的營業額就比其在伊朗的就高出三倍。

中沙、中伊之間如何平衡?

中國在中東的外交,往往偏重經濟層面的務實項目,盡量不沾染區內國家之間的政治或軍事衝突。在沙特和伊朗這兩個世仇之間,中國一直採取平衡兩方的外交姿態,例如在2016年,中方就幾乎同時與兩國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以表一視同仁;2019年,中國也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先後與沙特和伊朗分別進行聯合軍演,當時沙特的全球最大石油處理廠才剛被伊朗或受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組織攻擊,沙伊關係緊張,中國在這個「非常時間」也特意顯示出其中立態度。

然而,隨着中沙關係的經濟重要性和政治象徵性愈來愈深,中伊關係卻有「落後」之危。去年12月,習近平對沙特的國事訪問就突顯出這一點。

圖為2022年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期間,與沙特國王薩勒曼會面。(Reuters)

在當時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的領袖峰會聯合聲明之中,中方就罕有地在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站隊」。在伊朗實控、與阿聯酋有主權之爭的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通布島(Greater Tunb)、小通布島(Lesser Tunb)和阿布穆薩島(Abu Musa)問題上,聯合聲明竟然對於阿聯酋為達成和平解決的「倡議和努力」表達支持。

同時,聯合聲明也多次點名伊朗,稱要「確保伊朗核計劃的和平性質」、「呼籲伊朗同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全面合作」(按:伊朗一直因此與歐洲國家發生爭執),並將伊朗跟「破壞穩定的區域性活動」扯上關係(按:根據沙特官方的英文版本而言)。此聲明惹來伊朗政府召來中國駐伊大使討論事件,伊朗也公開對聲明牽涉霍爾木茲三島主權爭議表達「強烈不滿」。中方最後更要派出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訪問伊朗,以平息事態。

有伊朗官員當時就不具名向媒體表示,「對我們而言,中國並不是德國之類的國家……我們依然視他們為友,而且我們需要他們購買我們的石油、投資在我們的石油基建上面。」伊朗的對華依賴,在此表露無遺。

經過習近平國事訪問沙特的外交衝擊之後,萊希這次國事訪問中國,可算是對中國伊朗外交政策的一次重要測試。到底中國的對伊投資是否會繼續停留在「口惠」的階段,還是會迎來實質的進展?到底中國在海灣地區的外交政策還會否、還能否保持一直以來一視同仁的中立?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告訴我們,到底萊希那一句「歲寒知松柏」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