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才意識到,政府收入在這點上還依賴西方|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北溪管道被炸疑雲尚未散去,歐美又進一步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這也是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美髮動的第十輪對俄製裁,涉及涉及能源、經貿等多個領域。這場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衝突,既推動全球地緣格局深度調整,也導致國際能源市場重新洗牌。

西方對俄羅斯能源不斷加碼的制裁,實際上是否能如其所願?美歐與俄的能源博弈,如何重塑全球能源市場的版圖?中國又能從這輪番較量中汲取到哪些經驗?圍繞相關問題,觀察者網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乾。

問:去年12月5日起,G7、歐盟和澳洲針對俄原油實施60美元/桶的價格上限。後面我們看到,烏拉爾原油的價格基本遠低於這一上限,比如俄財政部數據顯示,1月份烏拉爾原油的實際交易價格僅為每桶49.48美元。2月5日,針對俄出口成品油的「限價令」也正式生效,您估計這個「限價」舉措是否也能如那些西方國家所願?

劉乾:這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自2022年12月5日西方的「限價令」生效之後,確實對俄羅斯原油價格產生了一定效果。俄羅斯原油的價格折扣更大,售價已經低於每桶60美元的限價令。當然,這也是在國際原油價格逐步下降的背景下發生的,最近的國際油價大概在80美元/桶,比起前幾個月有所下降,已經遠低於去年3月每桶130美元的水平。

另一方面,俄羅斯原油的出口量並未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價格相對較低,亞太地區國家,包括印度和中國仍在大量購買俄羅斯原油,俄羅斯原油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國際原油價格逐步下降的背景下發生的,國際油價大概在80美元/桶,3月中進一步下挫。(trading economics)

成品油方面的情況和原油有所不同。俄羅斯出口的成品油不僅有精煉後的汽油、柴油,也有相對便宜的燃料油和渣油。西方針對這兩種成品油確定了不同的價格上限。從出口方向上看,精煉油出口給歐洲,燃料油和渣油出口給發展中市場,比如印度和中國有較強的煉油能力。

由於季節因素,今年1月,俄羅斯成品油的出口量其實還是很大的。傳統上1月份都是成品油交易量最大的一個月,很多國家為增加發電或供暖來採購成品油過冬。隨着2月份天氣轉暖和「限價令」生效,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成品油出口受到的壓力會更大一些,不僅會影響出口量,還可能影響俄羅斯國內的煉油工業的運轉。

隨着西方對俄羅斯的石油「限價令」生效,俄羅斯成品油出口受到的壓力更大。(Reuters)

問:在去年12月接受我們採訪時,您提到俄羅斯的幾種可能應對舉措;現在看來,俄針對「限價令」實際採取了哪些反制措施?效果如何?

劉乾:目前來看,俄羅斯的應對措施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在西方出台「限價令」後,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表示將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回應西方對俄石油價格的限制。12月初,西方「限價令」剛生效的時候,俄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比較詳細的措施,比如要求出口商必須向海關進行申報,在合同裏不得明確寫明價格限制,且對於價格折扣也有規定範圍。但很明顯,這些措施並沒有實質性地解決俄原油出口價格下降的局面。

但由於原油出口價格的下降,雖然出口量保持相對穩定,但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俄羅斯原油出口稅屬於對超額利潤的徵稅,如果售價只比成本略高的話,政府很難從中獲得稅收。

比如,如果將油價基準定在50美元,而實際出口價格是90美元,俄政府就可以從超額的40美元裏分走很大比例的稅收;但如果油價是60美元,那麼俄政府只能從超額的10美元裏分成;當油價跌到50美元以下,俄政府就無法從中獲得稅收了。這是俄政府現在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俄羅斯烏拉爾原油期貨交易價格跌至低於每桶50美元,是自2020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trading economics)

問:確實,俄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油氣收入幾乎減半,較去年同期下降46%。這也使得俄的財政赤字問題進一步惡化,1月的財政赤字達到1.76萬億盧布(250億美元),創下自1998年以來的同期最高水平。

劉乾:本來1月份就是新的財年開始,所以財政上這時候一般都會有大筆的支出;與此同時,財政進項少了,這確實也和石油出口價格下降有一定關係。所以,俄羅斯現在也在準備下一步的動作。

目前來看,在油價較低的情況下,部分原油的開採已經不掙錢了,因此不久前俄羅斯表示計劃在3月將原油日產量削減50萬桶。這麼做,理論上有助於提升油價,不過若放眼國際原油市場,50萬桶的缺口實際上是比較容易填補的。

此外,俄羅斯可能還計劃調整石油稅收方式來增加財政收入。俄政府目前採用阿格斯(Argus)的報價作為確定原油出口價格的依據。但去年12月阿格斯對烏拉爾原油給出了一個30多美元的報價後,俄政府對阿格斯數據的真實性開始存疑。

俄羅斯石油:在俄羅斯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一座教堂附近的加油站,俄國最大原油生產商 Rosneft的標誌相當顯眼。(Reuters)

石油市場上存在像普氏(Platts)、阿格斯這樣的報價商發布的「銷售價格」,這是機構從大的經銷商處了解市場行情,再根據自己長期的數據積累,最終得出的一個報價。但由於西方對俄羅斯石油採取的「限價」、「禁運」等措施,導致近期的數據可能並不真實。比如,原油經銷商不願告知真實價格以避免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甚至有意報低價格規避制裁措施等。

因此,俄羅斯政府正在採取措施,通過海關的合同和出口量的數據來自行確定出口價格,從而在此基礎上調整石油出口稅收制度,以保障財政收入。根據俄羅斯媒體的消息,俄能源部和海關總局將負責此事。

問:我們看另一個數據——2022年俄羅斯GDP下降2.1%。在多輪制裁下,俄羅斯2022年經濟還能取得這一成績,主要依賴哪些因素?

劉乾:總體上講,俄羅斯經濟是一個低質量的穩定型經濟。基於自身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相對全面的工業體系,儘管生產效率、生產質量和生產能力都不高,但能夠相對容易地實現「自給自足」,因此,俄羅斯經濟承受外部壓力的能力較高,很能「熬」。

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從2014年受西方制裁以來,俄羅斯信貸、股市、債券、外匯等用來衡量經濟發展活力的指標幾乎都逐步減緩甚至停滯,處於不活躍狀態。這種情況下,GDP的高低浮動其實沒有多大的參考意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2023年3月14日訪問一間位布里亞特共和國(Buryatia)烏蘭烏德(Ulan-Ude)的航空工廠,並向廠內人員發表講話。(Reuters)

問:不過可能因為這一數據「好」得出乎西方不少機構和經濟學家的預料,所以最近美國、歐盟決定加大對俄的制裁力度,而且制裁領域會進一步擴增。

劉乾:我不覺得西方還能有什麼有效的「絕招」。

俄羅斯本質上是一個高度自給自足的市場,它並未實現同全球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只是能源資源的提供者。而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和技術制裁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俄羅斯也在這種條件下築起了「進口替代」的高牆。

同時,俄羅斯經濟中的很多因素不能完全用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指標來衡量,特別是很多「灰色地帶」是難以進行客觀的統計和計算的。此外,一些研究顯示,比如俄羅斯社會屬於倒金字塔結構,相當大比例的人員依附於國有企業或政府。這部分人的工資相對穩定,當下的局面對他們而言仍能忍受。

換言之,俄羅斯國內有着強大的資源保障能力和較為全面的工業體系,經濟基礎相對穩定,不易被摧毀,但要想發展得好,在這種封閉的條件下也非常困難。

才到3月,西班牙已彷彿迎來夏天,民眾到沙灘玩樂。(Reuters)

問:我們再來看看歐洲。因為去年的暖冬,再加上創紀錄的天然氣庫存,歐洲對能源問題的樂觀情緒在不斷上漲。在您看來,他們是否度過了這輪危機?

劉乾:歐洲去年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能源供應鏈的重組,目前來看,重組是有效果的。

首先,歐洲域內很早就開始建立互聯互通的能源市場,如打通基礎設施、設立統一標準,以及在冬季來臨前加大儲備庫水平等。

其次,隨着全球能源貿易流向的轉變,美國、中東等能源出口國家和地區向歐洲的能源供應增長迅速,為歐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歐洲國家和居民相對富裕,有一定能力支付更高的能源價格。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能力或者價格承受能力是解決能源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當然,與此同時,歐洲自己也在節省能源,包括降低冬季採暖的温度標準,去年成功地將天然氣需求降低了500億立方米。

最後,如你所說,暖冬的因素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不過,這是一個不受人為控制的外部條件,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基礎設施聯通、加大儲備力度、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和相對高的價格承受能力這幾方面。

問:這一年多來不時傳出輸氣管道爆炸的新聞,雖然事件原委虛虛實實。您認為,歐洲有沒必要為俄天然氣徹底斷掉這一極端情況做準備?有的話,又該如何準備?

劉乾:目前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量實際上已經非常低了,大概只佔歐洲整個進口量的10%以下。而且,冬季過後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少。雖然歐洲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脱鈎的過程比較痛苦,但這基本已是大勢所趨。

在與西方的較量中,俄羅斯的重要籌碼是能源斷供,但這個籌碼用多了也就不管用了。普京在2006年和2009年都用過這張牌,但當時的歐洲還沒有做好準備;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俄烏軍事衝突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政治局勢,也威脅到歐洲的能源安全,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情緒已從短期的恐懼變為堅決擺脱。可以說,歐洲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博弈關係歷時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俄烏衝突的嚴重升級使歐洲下定決心要終止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而且,在俄歐的長期能源關係中,美國始終扮演着一個強勢的第三者的角色。如果說以前美國自身也是一個能源進口大國,它還沒有能力要求歐洲做什麼,但是在頁岩革命以後,美國具有了強大的能源出口能力,並努力要在歐洲市場上佔據一定的份額,這也是俄羅斯能源出口會被替代掉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950-2021年美國天然氣消費量、(乾氣)產量和淨出口變化趨勢(美國能源情報署)

問:歐洲減少對俄油氣的依賴,是出於戰略安全考慮,但同時恰逢全球能源轉型、綠色革命的進程,看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它們現在又考慮在清潔能源領域擺脱對中國技術的依賴,比如太陽能光伏這一板塊。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立場,會如何作用於歐洲的能源困境?

劉乾:客觀來看,我們可能希望別人對我們的依賴程度更高一些,這樣一來我們就擁有了制衡的籌碼。但實際上,過分依賴對於供需雙方而言未必都是好事,各方都在尋求供應鏈多元化。

當然,我不覺得歐洲能夠完全實現與中國的能源脱鈎。因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有產業、成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除非出現嚴重的政治對立局面,否則正常情況下,中國也很難被完全替代。與此同時,對於中國的清潔能源企業而言,放眼全球,尋找新的市場也是重要的戰略方向。

俄烏戰爭:圖為2022年4月5日,在烏克蘭基輔州博羅江卡,一名女子抱着貓兒,經過被戰火破壞的建築物前。(Reuters)

問: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滿一年,總的來看,美歐與俄之間的能源博弈,如何重塑全球能源市場的版圖?

劉乾:簡單來講大概有四個趨勢。

第一,全球能源的貿易流向重新調整。

具體而言,俄羅斯的油氣更多地流向亞洲,比如中國、印度。而且這些國家對油氣的需求量很大,2022年俄羅斯向中國供應了超過8700萬噸石油,隨着中國經濟的復甦,如果油價相對合理,今年俄羅斯對華原油供應可能繼續增長。印度的需求也在增加,如果中、印今年還能保持進口1.5億噸左右的俄石油,差不多就能消化掉俄60%以上的石油出口量。此外,最近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在考慮加大對俄石油的進口,俄石油對這些國家而言有價格優勢,這對於這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巨大的誘惑。

第二,國際能源定價體系和支付體系發生了變化。

定價上,現在對於俄石油,受到限價和制裁必須給予價格折扣;支付方面,為了避免使用美元結算可能造成的二級制裁,出現了部分採用本幣結算的情況,甚至不排除易貨這種形式的交易。

中國及印度的俄羅斯石油支出,由2021到2022年3-5月的同比增長。中國增長為78%,印度為538%。(Statista)

第三,能源結構調整及能源轉型。

能源進口國開始分散進口渠道,並努力發展可以實現本地供應的可再生能源。能源轉型儘管過程暫時受挫,但基本上是未來幾十年不可逆轉的趨勢。

此外,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話語權不斷加重。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裏,美國從能源進口國變成了能源出口國,通過技術和金融的一系列手段提高了自己在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

此前,俄羅斯的天然氣產量一直是世界第一,但現在已被美國遠遠地甩掉了——俄羅斯現在每年生產六、七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而美國每年的天然氣產量已經達到1萬億立方米了,不僅能夠穩定國內需求,還能有很大一部分用來出口。

美國的天然氣儲量其實並不大,與俄羅斯、伊朗這些天然氣儲量大國是比不了的,但美國有能力通過資本和技術手段把有限的儲量變成非常高的產量,這點很值得重視。

美國本土的頁岩氣分佈。(美國能源情報署)

問:除此之外,俄羅斯與西方在能源上的這次較量,還可以為中國提供什麼經驗?

劉乾:要想解決能源問題或應對潛在的能源危機,首先還是要提升國內自主的供應能力。用習主席的話講就是「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一方面,仍要堅持保障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投資,穩定產能和產量;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中,我國有比較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的清潔利用肯定要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二是既要讓國家和老百姓都更加富起來,也要讓消費天然氣體現出其優勢。

對於人口少又富庶的國家,即使進口天然氣大幅漲價,基本也都能買得起,政府還給予一定的補貼。而中國由於人口規模基礎大,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就很大,但居民的價格承受能力又相對有限,這也是「煤改氣」在不少地方難以繼續推動的原因之一。同時,天然氣在能效和環保上有優勢,讓天然氣長期維持低價,也未必都是益處。因此,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角度看,國內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仍需要進一步推進。

三是要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繼續推進能源供應多元化,實現國際能源貿易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商業性。

能源進口高度依賴單一來源具有很大風險,對此,歐洲是前車之鑑。因此,對於我國的能源安全保障問題,還需要從國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境外供應路線的安全可靠、國際能源價格的穩定和可接受等多方面綜合解決。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