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火藥桶(八):復盤9-11、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前言:本文是「兔主席」有關以巴衝突的系列文章第八篇,隨後會陸續發布。

14. 覆盤美國中東政策,為什麼有911恐襲,以及美國為什麼打阿富汗?(編按:前13個問題已在本系列文章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處理。)

「中東」,指的是覆蓋阿拉伯半島、地中海東岸、兩伊、土耳其及埃及的區域。過去稱「近東」,以區別於「遠東」地方。

中東有18個國家,人口接近4億,這裏是西方與東方世界的交匯處,有蘇彝士這樣的戰略要地,有核心的自然資源——石油,另外又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中東的18個國家裏有13個是阿拉伯國家,如果把阿拉伯國家視為一個文明體,可以制訂類似的外交政策的話,還可以把蘇丹、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北非國家都包括進來。

由上可見中東的戰略重要性。

我是從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開始關注美國對中東政策的,到現在二十多年。我們就簡單聊聊本世紀以來美國的中東政策。本文不是一個學術的呈現,更多是本人歷年觀察、心得的濃縮與分享。

中東地區地圖。(Wikimedia Commons)

先從2011年911恐怖襲擊開始。

1)沒有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就不會有911事件。

911恐怖襲擊不僅僅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美國外交,也是改變人類歷史的分水嶺事件;如果沒有911的話,很多事情的歷史發展軌跡會大大不同。

拉登為什麼要攻擊美國本土?基地組織提出的如下原因: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美國駐在沙特阿拉伯的軍事基地;美國對伊拉克的制裁,等等。

其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被列在第一位。二戰以來,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達到1,500億美元(未經通貨膨脹調整),以及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技術支持;過去幾十年,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上最主要支持者就是美國,這使得聯合國/國際社會對以色列霸凌巴勒斯坦的行為基本無能為力。

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國家屬於「跟着走」的狀態——因為歐洲人對猶太人負有愧疚,不想因為批評以色列而被念「反猶主義」的「緊箍咒」,因此順手就把西方對猶太人還債的歷史義務交給了美國。這個安排又是「合理」的:美國既是西方陣營裏最強大的國家,又是以色列之外猶太人最多的國家。由美國保護以色列是再自然不過的。

以色列與中東伊斯蘭世界存在激烈的衝突。美國做了以色列的保護傘,自然就會引起中東世界的不滿,成為矛盾的指向。

2023年9月11日為911恐襲22周年,紐約世貿中心遺址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useum),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代表出席紀念儀式。 (路透社)

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中東伊斯蘭國家都無法對抗美國;甚至所有國家聯合起來都做不到。因此,他們只能推行恐怖主義。最終,基地組織選擇了飛機撞大樓這種極端方式。

觀察:如果沒有美國對以色列的巨大支持,就不會有911事件。如果沒有911事件,後來歷史也會全然不同。

2)為了報復911事件,美國發動戰爭,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

911事件發生時,小布殊上台才半年多,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911恐怖襲擊將他變成了一個戰時總統。

當時美國面臨的情境是,在自家門口遭遇了傷害性和羞辱性都極大的新「珍珠港事件」,必須進行還擊,報仇雪恨。但拉登的基地組織並不是一個國家,藏匿在中東/中亞社會里,幾乎是無形的,這就讓美國很難下手。

但美國很快發現,拉登/基地組織的骨幹藏匿在阿富汗,庇護者是伊斯蘭原教主義的塔利班。

當時小布殊在國會裏有一句名言:「每個地區裏的每個國家,現在都要做一個決策。你們要麼和我們站在一起,要麼和恐怖主義站在一起。」(Every nation, in every region, now has a decision to make. Either you are with us, 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11年下令策畫狙殺拉登(GettyImages)

我們看,911事件是美國遇到的情景,和今天以色列在哈馬斯襲擊後遇到的情景非常相似。

雙方都需要尋找一個更具體的、更大的目標,一個「正面戰場」,讓自己的主力部隊可以發揮作用。

美國選擇了阿富汗,以色列選擇了加沙(當然也少不了西岸)。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僅僅一個多月,就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地區。

這個軍事行動是侵犯他國主權的。但當時被國際社會默許,原因是911恐怖襲擊太過令人髮指,塔利班的伊斯蘭原教主義政府也十分極端,不引人同情。美國是以反恐為契機發動戰爭的,並無意真實佔領阿富汗,所以各國的反應較小。

但戰爭中,拉登、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骨幹都逃跑了:翻山越嶺,逃到了鄰國巴基斯坦。

美國趕跑了塔利班,看似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民主政權」,扶持了自己的傀儡,但卻沒有達到根本目的,即為911報仇。

2023年8月1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塔利班士兵在塔利班接管喀布爾兩週年的儀式上站崗。(路透社)

但在對阿富汗的戰爭裏,美國軍事上勢如破竹,另外看似也得到了國際社會輿論的支持。

觀察:911事件使美國大大升級中東政策,阿富汗戰爭又極大增加了美國對中東軍事投入的信心與決心,成為伊拉克戰爭的鋪墊。

二十年後(2021年),塔利班重回阿富汗。美國人灰溜溜的撤離了阿富汗。整場衝突持續了二十年,軍民死亡約20萬人,其中,美軍正規部隊死亡約2,400人,歐美盟軍共約3,500人。

但美國中東政策的改變是從伊拉克開始的。阿富汗更像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美軍最後灰溜溜撤離阿富汗,也是美國中東政策失敗的結果之一。

15. 覆盤美國中東政策,美國為什麼要打阿富汗?

2001年10月初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12月初戰爭就基本結束了,好像有點「意猶未盡」。美國民眾還處在911的餘震中。美軍雖然趕跑了塔利班,但是沒有抓到拉登,這就使得表面的軍事成功看上去大打折扣——畢竟美國最終的敵人不是恐怖主義者的庇護者,而是恐怖主義者本身。如果沒有抓到拉登,那麼為911恐襲報仇雪恨這個事就無從說起,另外,恐怖主義者「逍遙法外」,也讓國民覺得不放心,擔心還會發生更多的恐怖襲擊。

所以,美國需要物色新的目標。

2023年10月17日,在伊拉克巴格達,有民眾上街聲援巴勒斯坦。(Reuters)

這時,白宮瞄準了伊拉克。這裏有幾方面的考量,綜合發生作用:

第一、911事件還沒個說法,美國的「報仇雪恨」尚未成功,民眾/輿情潛藏大量動能。另外,美國民眾對這些穆斯林國家概無好感;

第二、國際社會對美國遭遇911事件的同情還在,美國手裏還有一些道德資本可以用;

第三、伊拉克的薩達姆政府劣跡斑斑,除了對國內的暴政外,還有侵略科威特的前科,與伊朗也發生過慘烈的戰爭(1980-1988的兩伊戰爭),被國際社會和中東各國均認為是安全威脅;

第四、伊拉克被認為一直在秘密開發大規模殺傷武器,有使用化學武器的前科(在兩伊戰爭中)、並認為構成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傳播風險;

第五、美國和伊拉克發生過戰爭(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薩達姆變成中東核心的反美力量,美國民眾認為伊拉克可能威脅美國的安全;

第六、新保守主義者(neo-conservatives,一群猶太人為主的智庫知識分子)提供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及理論基礎:他們希望美國能借着911事件的動能,在中東推翻權威主義國家,建立更多的西式民主國家,與以色列連為一體,最終擴大美國(與以色列)的利益。請注意,在新保守主義的議程裏,911提供的只是「機會」、「契機」;對911進行報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因為有新保守主義理念的介入,使得Trump/MAGA/共和黨人後來將積極主張美國出兵海外的人都稱為「neo-cons」。

2003年4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突擊隊員Kirk Dalrymple看著巴格達市中心一座伊拉克總統薩達姆 (Saddam Hussein) 的雕像被拉下。(Reuters)

既然決定要搞掉伊拉克,剩下的就是命題作文了。

——牽強附會地尋找與製造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證據

——牽強附會地建立薩達姆與拉登/基地組織之間的聯繫

——製造出各種違背國際法的理論,例如「先發制人打擊」(pre-emptive strike)

——擴大對伊作戰道德合法性的論述,例如推翻獨裁、人道主義干預之類的

——發動小夥伴及各種宣傳/媒體機器,讓國內外輿論/國際社會支持、同情或默許美國對伊拉克採取行動

我回憶當時的情形:大部分國家(包括俄、法、英、中)其實多少相信伊拉克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特別是薩達姆不願意配合聯合國調查、故弄玄虛的那個勁兒。各國都覺得薩達姆不靠譜,也怕他真的會擴散大規模殺傷武器。所以,美國政府如此堅定,鮑威爾親自到聯合國上生動講演,一副實錘的樣子,各國「姑且」就信了,也無力反證。美國成功製造了一個「有罪推定」的情勢。

美國也不希望單兵突進,希望有多幾個國家支持,就拉攏了若干盟國,弄了一個「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對伊拉克發動攻擊。

有人說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我的理解,石油(以及涉及戰後重建的各種經濟合同)都是美方收益的一部分,是被放到戰爭的成本、收益裏去考量的,但不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的政治動機與目標。

觀察:為了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透支了所有國內國際的政治資本——尤其是國內的政治資本與民情所向。伊拉克戰爭的成敗得失,將影響美國民眾對中東政策的看法,並最終影響美國的外交政治。

儘管美國國會對入侵伊拉克展開激辯,但最後仍以壓倒性比數通過支持小布殊(George W. Bush,中)出兵的決議。(Getty)

16. 伊拉克戰爭的失敗,對美國中東政策有什麼影響?

美國中東政策的180度轉向,以及「新共識」的形成。

美國入侵伊拉克是自2003年3月20日開始的,到2003年5月1日就宣告結束。事實證明,薩達姆根本不堪一擊。

但美國人沒想到,這場戰爭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首先,就美國入侵後(2003年)的情況來看:

——美國在軍事上打倒了薩達姆政權,但在地毯式搜索後,卻沒有找到一丁點大規模殺傷武器。這說明美國之前提供的證據是根本不靠譜的

——美國無法實錘薩達姆和拉登/基地組織和911事件的聯繫;

——拉登/基地組織繼續「逍遙法外」

這時就不那麼容易說明對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了。而更大的問題是一點點顯現的:

——雖然2003年5月即宣告主要軍事行動完成,但美國人發現,駐伊美軍很快就卻陷入了漫長、持久的軍事抵制。後期,美國/人對伊拉克的關注已經有限,只知道戰爭衝突還在不斷,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美軍士兵遭到攻擊陣亡的新聞,實際上,在四年後的2007年,美軍每月的陣亡人數都超過入侵階段。最終,美國戰死約4,400人,並產生了大量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退役軍人,這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傷痛;

2023年10月18日,伊拉克當局在美國大使館外加強戒備。(Reuters)

——在實現初期軍事目標後,美國並沒有安排什麼系統的戰後重建計劃。伊拉克陷入混亂,宗教/教派/族裔之間的衝突變成主線;

——戰爭的軍民傷亡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最終美國民眾接受了這個數字:伊拉克戰爭導致一百萬人的死亡;

——民眾反思:貿然侵入這個國家,推翻其政府,究竟是否審慎、是否明智?對伊拉克戰爭和911/反恐到底有什麼關係?它到底是讓美國更安全,還是讓美國更危險?美國政府是否偏離了「初心」?政客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利益集團和遊說團體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民眾是否被誤導?

——有識之士還發現,在伊拉克這個宗派、族裔分立的國家,實行民主很困難。民主成了佔多數的什葉派報復、壓制遜尼派的手段。並且更為可怕的是,什葉派上台後,與伊朗聯合成為一體:伊朗的勢力範圍擴大了。這些都在新保守主義書呆子們的考量之外;

——拉登/基地組織仍然積極活動,並且積極策劃恐怖主義襲擊,在西方世界引起震動的,是2004年馬德里火車三一一爆炸案,炸死190人;2005年倫敦七七爆炸案,炸死52人;

為了假裝解決911問題,美國給伊拉克、給自己、給中東、給全球製造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2023年9月11日為911恐襲22周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阿拉斯加出席紀念活動。(路透社)

由此,美國民眾的「新共識」在逐漸形成:

第一,對伊拉克戰爭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打;

第二,應該設法儘快撤離伊拉克(以及阿富汗);

第三,政客/利益集團會系統性誤導、操縱民眾,打一些不該打的仗,滿足他們的利益訴求(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軍工與經濟合同/石油等),大多數和普通老百姓無關;

第四,911基本算翻篇了,美國本土安全加強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策動的恐怖主義被控制住了,不需要用反恐去主導外交政策了;

第五、中東問題太複雜,要避免越陷越深,要能止損;

第六、無論如何,要避免製造並捲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尤其是不要派出地面部隊!

小布殊在任的最後一年(2008年),就提出要讓美國部隊全數撤離伊拉克。「退出」是一個共識。

而這也是奧巴馬選舉時所推銷的理念。這些理念,其實就是特朗普「美國第一」、「孤立主義(isolationism)」的雛形,只不過在特朗普與奧巴馬之間,還差了一個金融危機。

觀察:伊拉克戰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相反,對美國政治、社會的消耗巨大,使得美國社會逐漸形成了新的共識,即覆盤否定對伊戰爭;撤離伊拉克與中東泥潭;儘可能減少捲入國際衝突。這就為美國撤出中東拉開了序幕,並由此引發了更多的問題。

(未完待續)

本文原載於「兔主席」微博。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