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鄭州地鐵慘劇14人遇難 明渠改暗渠疑成致命關鍵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7月20日,河南鄭州遭受暴雨侵襲,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周邊區域嚴重水浸,至傍晚6時許,積水沖垮停車場出入場線擋水牆湧入正線區間,導致5號線超過500名乘客被困列車中。今日(27日),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公布,在地鐵5號線中共有14人因災遇難。
事實上,五龍口停車場地勢比周圍相對較低,更是10年前鄭州市水浸的「重災區」,是當地人眾所周知的低窪地,而停車場對面曾有一條明渠,後來因為修路和環境整治才變成暗渠。到底停車場選址是對是錯?暗渠又是否此次洩洪不暢的原因之一呢?

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出入場線擋水牆被洪水沖倒。(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報道,暴雨當日,在五龍口停車場北面修建地鐵8號線的工人劉師傅目擊事發經過。他表示,當日積水湧入宿舍,他只能投奔住在高層的工友,但沒過多久,停車場的圍牆就被洪水推倒,積水就猶如海浪般湧入停車場,然後漫過擋水板徑直灌入隧道,「洪水最猛的時候,水位超過了隧道的洞口」。同時,停車區域一側的圍牆亦倒下,洪水不斷湧入停車場。

報道指,被沖毀的圍牆約有20米長,位於五龍口停車場東南角。破碎的圍牆和鋼筋護欄倒在停車場內,與倒塌圍牆相連的一堵牆也出現幾條裂縫,牆被鋼繩綁着拴在樹上。圍牆的基座大約80厘米高,為磚砌結構,上方是鋼管的圍欄。

居民:五龍口停車場就是低窪地

五龍口停車場附近有多個工地,北面是正在興建的地鐵8號線一期工程,西面是一條還未建設完成的公路,南面是興建中的樓盤工地和環保路。其中,位於西面的公路與五龍口停車場之間並無圍牆,只有一排臨時搭建的藍色鐵皮圍擋,部分圍擋在暴雨當日被洪水沖開,造成大缺口。有居民透露,當日的水位超過膝蓋,因為公路未修建好,下水道未能發揮作用,積水都流向地勢低的地方,「停車場就是一個坑,水想不進去都沒辦法」。

在南面,停車場與樓盤工地之間相隔一堵圍牆和小路,其中有10多米長的牆面倒向了停車場。有地盤工人稱,當日五龍口南路的部分積水通過工地前的支路灌入小路,圍牆倒下後,積水開始流入停車場。據了解,五龍口停車場是

地面停車場,但地勢比四周的馬路和樓盤低很多。有居民透露,該處是附近眾所周知的窪地,是造成洪水從多處匯入的原因之一。

明渠變暗渠?

事實上,五龍口附近的積水問題由來已久。據《鄭州節水點改造及河道梳挖工程市領導分包一覽表》中,五龍口明溝(桐柏北路-五龍口)因為排水能力差而榜上有名。鄭州市政部門負責人曾介紹,伏牛路、桐柏路等路段的道路積水,主要是排往五龍口明溝,並通過五龍口明溝排出市區,但積水進入五龍口明溝前,需要「爬」過80厘米的高坡才能進入河道。

附近居民介紹,五龍口明溝有數十年歷史,後來附近修建五龍口污水處理廠,小河就變成該廠的排水河。藍天路修建後,小河從道路下面穿過,若遇到暴雨天氣,過量的積水就會越過路基直接排入五龍口明溝,匯入賈魯河。由於藍天路環境整治,幾個月前五龍口明溝變成暗渠,或因此造成本次洩洪不暢的原因之一。

報道指,長約50米的五龍口明溝被長方形的鋼筋混凝土水泥板蓋住,蓋板上鋪了一層綠色的防塵布。五龍口明溝的位置是沿河綠化工程的起點,往前壘起來的土坡被鐵絲網攔着,裏面種了綠植,往後是一堵牆。雖然擋板覆蓋的通道高出公路,但仍然是整個河邊地勢最低的地方。

在暗渠附近開店的店主稱,當日曾查看排水情況,見到暗渠前面豎着黃色擋板,但仍有大量洪水從擋板周圍流入,「如果沒往那裡流,洪水會更嚴重」。他推測,放置擋板是防止有人走到河邊,但不清楚擋板是何時安裝,是被洪水沖倒抑或被人拆除。

對於為何將明溝變為暗渠,並設置擋板。鄭州市高新區石佛街道辦工作人員曾介紹,由於河道與藍天路存在高差,有安全隱患,因此在河道上增加蓋板,上面開發成綠化帶。至於增加蓋板對洩洪的影響,對方則表示「這種情況應該都考慮過的」。

選址質疑

本次暴雨揭出五龍口區域地勢低,排水條件差,引發當初地鐵停車場選址的質疑。據了解,《地鐵設計規範》中車輛基地的選址有六個要求:用地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一致;應有良好的接軌條件;土地面積應滿足功能和佈置的要求,並應具有遠期發展餘地;應具有良好的自然排水條件;應便於城市電力、給排水及各種管線的引入和城市道路的連接;宜避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不良的地段。

此外,《地鐵設計規範》規定,車輛基地運用庫、檢修庫、高層建築屋面雨水應按十年一遇暴雨強度計算,排水工程與溢流設施的總排水能力不應小於50年暴雨重現期的雨水量;車輛基地的建築屋面、車輛段上蓋物業平台的結構防水,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屋面工程技術規範》GB 50345的有關規定。

有高校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指出,地鐵停車場選址一般不能太低窪,至少不要低於周圍地面,因為一方面考慮防洪,另一方面停車場洗車也需要排水,「停車場和地鐵隧道一樣,防水都是有要求的,既不能投資過高,也不能讓人不方便,需要根據當地的氣象資料,找到一個平衡點,做出優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