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延綿半年的街頭衝突 追溯十大新興「關鍵詞」源由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今日是12月9日,反修例風暴6月9日遊行爆發至今剛好半年。在這6個月間,香港失去了一貫的和諧,警民衝突、街頭打鬥、破壞縱火,可悲地成為港人之日常;與此同時,不少新衍生而成的政治用語,亦不經不覺成為港人最耳熟能詳的表述。本文收集了10個在今次示威浪潮中興起的關鍵詞,以及嘗試追溯其源起。而部分詞語是自網絡散播,其源已不可考究。
須注意的是,這些詞語當中,部分具有嚴重的人身攻擊和侮辱成分,不論任何政見人士,都請斟酌閱讀。

▼12月8日示威▼

+27

延伸閱讀:【逃犯條例】反修例示威浪潮4個月 誰還記得1年前的香港日常?

1. 「止暴制亂」

這四字由中央、特區政府,到警方記者會、親建制人士及媒體身上,都經常見到。翻查資料,最先使用這四個字的,是8月3日的內地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題為《堅決支持特區政府止暴制亂》。內容提到香港當務之急是制止暴力、維護法治、恢復秩序,並強調中央政府堅決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懲治暴力犯罪分子。其後此口號被廣泛使用。

不過,由於雙方陣營都認為對方才是暴力的源頭,故此民主派支持者亦會反過來利用這句口號指控政府和警察。例如8月18日民陣舉辦的流水式集會,主題便是「止警暴,制黑亂」;部分「黃絲」亦會諷刺特首林鄭月娥為「旨暴製亂」。

2. 「曱甴」論

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林志偉於8月4日發信,指示威者的破壞行為「人見人憎」、「害怕曝光」、「與蟑螂無異」。言論其後惹來爭議,指將人類「非人化」,合理化對市民的攻擊和羞辱行為,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江永祥承認相關稱呼「不理想」,但指示威者亦會用侮辱性言辭稱呼警察。

其後,這稱呼被親制網民和前線警員廣泛使用,用作辱罵示威者、記者、示威現場的途人,甚至不同政見的人士。部分親泛民陣營亦會使用這種稱呼,回罵警察以及「藍絲」支持者,衍生出「警甴」、「藍曱甴」等用詞。

警察隊員佐級協會8月4日發聲明,形容示威者是「暴徒」、「人見人憎」、「害怕曝光」、「蟑螂無異」。(聲明全文)

延伸閱讀:【逃犯條例】一聲遲來的「撤回」:經歷88天、至少41場遊行示威

3. 「popo」

這是針對警察的侮辱性稱呼,取自警察的英文「police」。有指是取自大便的英文俗語「poopoo」。

4. 「黑記」

這是相對於「黑警」而來的用詞。「黑警」一詞本身是用作形容警隊之中的犯罪分子,但由2014年雨傘運動起,部分黃絲陣營人士會將他們認為行為不當的警察,稱呼為「黑警」,隨後這詞語就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在反修例示威中,現場記者經常近距離拍攝衝突場面,引來部分警察不滿,不時與記者有推撞;另外,記者在站位、拍攝重點方面,經常和警察意見不合;警察亦會以有暴力示威者身穿反光衣混入記者為由,向記者群展開行動,引來記者不滿,另有不少記者在混亂中被水炮車、催淚彈、胡椒噴霧射中。種種事件,導致現時警方和傳媒關係緊張。

在示威浪潮初期,警方高層仍會為誤傷記者道歉。不過其後開始愈來愈多親建制支持者,在網上指控記者阻礙警察工作,甚至認為記者協助示威者,開始以「黑記」辱罵記者,在多場撐警集會中,亦經常有記者被圍堵指罵和襲擊。在近月的示威現場中,不時也有前線警員以「黑記」辱罵記者。

警察經常在示威現場主動攻擊記者,早前有記者在警方記者會上,戴上貼有文字的頭盔抗議。(陳浩然攝)

延伸閱讀:【逃犯條例】與有心人對話解分歧? 那些年林鄭與民間的三場對話

5. 「火魔法/裝修」

這是放火/破壞行為的代名詞。反修例示威於8月起愈演愈烈,開始出現汽油彈、縱火、破壞商店等行為,支持示威者的網民會婉轉地將放火稱為「火魔法」、破壞稱為「裝修」。

不過縱火和破壞始終是刑事罪行,這種修飾詞引起警方、政府、建制派的反感。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江永祥更在一場記者會中當場斥責:「乜嘢裝修啊?係刑事毀壞,拉得,要坐監。」

6. 「私了」

「私了」一詞源於約9月中,即動私刑。9月14日,九龍灣淘大商場有親建制人士揮動國旗及唱國歌,期間與不同政見人士打鬥。警方到場後,被指沒有制止及拘捕親建制人士,僅拘捕親泛民人士以及路過的青年。當夜起,不同政見人士打鬥事件在各區明顯增多。

其後,有網民利用「私了」的諧音,創作出「獅鳥」、「鶳(獅鳥二字的合成體)」等詞語,並稱此舉為「召喚神獸」,在進行私刑期間,亦會有人舉傘遮擋鏡頭。而隨著暴力浪潮擴大,目前被「私了」的對象已由施襲者、與示威人士起衝突的士司機,逐漸蔓延到在示威現場搬走路障,以至是指罵示威者的人。

近月示威浪潮中,破壞、縱火事件不斷出現,圖為早前創興廣場小米旗艦店遭縱火。(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特赦也可「be water」? 一盤沉重又尷尬的政治計算

7. 「攬炒」

即「同歸於盡」、「玉石俱焚」的意思。6月10日起,連登討論區一個名為「我要攬炒」的用戶,呼籲網友合作,取消政府官員和建制派的外國護照,其後「攬炒巴」多次發帖,展開各種針對高官和建制派的攻勢,並將聲音帶到國際。

「攬炒」二字後來亦成為部分示威者的慣常用語,他們認為香港許多核心價值已遭到破壞,因此將矛頭指向政府,認為要不惜付上代價,讓社會亂局持續,迫使政府選擇回應訴求或是繼續亂下去。用英語來表達,就是「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8. 「fact check/FC」

在紛亂的社會局面中,容易產生各種來歷不明的資訊。Fact check(事實查核)在外國本身是常用的用語,意指媒體報道、政治人物的言論等等,要小心查核真假,找更多證據,以免誤信謠言。

在《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中,示威現場經常傳出不同的流言,有利「藍營」或「黃營」的都有,但部分說法真假難辨,因此愈來愈多網民要求傳播消息的人先fact check。不過亦有部分網民在傳播消息時,只加上一句「fact checked」、「已FC」,但又不加上其他證據,令所謂fact check形同虛設。

「私了」事件近月不斷出現。(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林鄭反問「肥彭」怎平息示威浪潮 可能問對了人?

9. 「be water」

語出已故武打明星李小龍,在電視劇《Longstreet》中的對白,原意叫人在武術方面不要執著於既定的套路,像水一樣,按需要改變形態,既可流動,也可衝擊,靈活變通。

在今次示威浪潮中,「be water」被示威者及親黃絲網民廣泛使用,呼籲示威者行動達到一定效果後暫時撤退,減低受傷或被捕的機會。

10. 「黃色經濟圈」

社會紛亂,除了街頭暴力持續外,消費市場亦是另一個「戰場」。商界過往一般被認為較親建制,但自8、9月開始,陸續有親民主派的網民組織起來,集合政治立場「偏黃」的商店,盡可能光顧他們,並抵制「藍店」,形成「黃色經濟圈」。

近月街頭催淚彈和汽油彈橫飛。(資料圖片)

以上的詞語,不少都具有攻擊性,但複述它們並非為了宣揚仇恨,辱罵行為也絕不值得鼓勵,而是需要提醒社會,香港在這半年中,已失去了往日擁有的和諧、包容,而變成一個政治立場行先,不同政見人士互相仇視、欲置對方於死地的大戰場,既有的價值觀急速崩壞。如此發展下去,對所有人均無好處。

「止暴制亂」的口號,提出至今已逾4個月,但香港的現實情況卻是愈止愈亂,雙方暴力都沒有停止跡象,政府的民望不斷探底,經濟亦迅速滑向下坡。究竟如何才能令這場亂事平息,值得社會每個持份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