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炳強去信《明報》 不滿題為「記者的提問」文章內容偏頗誤導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去信《明報》,指該報今日(26日)的專欄「編輯室手記」由林藹純撰寫題為《記者的提問》的文章,有關他月初離港前往泰國統籌營救在緬甸被禁錮的港人後會見傳媒的回應,內容偏頗誤導,只集中講述記者提問官員外訪刋憲的合理性,卻完全沒有提及他回應時已清楚指出營救關乎被禁錮港人的生命安全,行動有隱蔽性,事前公開會影響拯救行動,亦影響了生命。他必須嚴正指出其偏頗誤導之處,以正視聽。
他重申,作為保安局局長,有責任令市民慎思明辨,他歡迎 《明報》對他的批評,但如果《明報》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應該確保文章公平、客觀、不偏不倚,不能隱藏官員的回應。他強調對偏頗誤導的報導,必然挺身指出,從不畏縮。

鄧炳強稱開宗明義說明為營救港人、生命悠關
鄧炳強在信中稱,他一向樂意回答媒體提問,向市民解說與局方相關事宜,而當日會見傳媒時,已開宗明義講述離港的原因是統籌人命攸關的營救行動。他相信全港市民都關心被禁錮港人的安危及行動的成效。然而,《明報》記者在清楚其離港原因後,仍然只著眼於外訪的公布安排,並非港人的安全,難免令人覺得,該報的著眼點旨在找政府不足的地方,而不是關心港人。他作為保安局局長,是有必要向市民提出該報可能的編採方針,令市民在閱讀該報文章時,可以慎思明辨,思考貴報的價值觀。
他又指,林藹純在代表明報編輯室立場的「編輯室手記」文章中,亦完全不提及他行動需要保密,以確保港人安全的回應,剝奪市民了解事情的全面知情權,令人不禁懷疑《明報》的取態,是否再次在誤導讀者以為他純粹針對記者,並沒有回答記者的提問。
今日《明報》刊登由林藹純撰寫的「編輯室手記」,以「記者的提問」為標題,文章提到鄧炳強早前秘密前往泰國,接回被詐騙集團非法拘留達半年的6名香港人,抵達機場時,《明報》記者問鄧今次離港,為什麼沒有刊憲?文章指,鄧作了一番解釋後,突然反過來質疑記者的提問,是否以為「能夠找到政府一些不足的地方,就足以打擊我們的政府威信」。文中提出一個問題:究竟記者的提問是否如此不合理,導致局長要質疑其動機?
曾蔭權到珠三角晤廖暉未刊憲 工聯會鄺志堅質疑不符憲制安排
文章又交代一件舊事,指2005年3月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請辭,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署任特首,同月29日有傳媒報道曾蔭權到內地密會時任港澳辦主任廖暉,政府同日證實事件。大約一個月後,曾蔭權以署理特首身份到立法會接受質詢,被工聯會議員鄺志堅問到他為了與廖暉會面,離港四天,為何沒有刊憲?鄺稱,留意到有新聞官指因為會面的珠三角很近,可以即日來回,但鄺認為作為憲制安排,不能因很快回來,便無須署任安排。雖然,曾蔭權再解釋因為那幾天是公眾假期,根本毋須安排有人即時行使行政長官的法定權力。鄺志堅對此解釋感不滿意,指政府首長是24小時當值。
因此,文章認為記者就刊憲的提問非常合理,文章承認現今社會通訊發達,離港仍可行使法定權力,離港刊憲實際作用的確成疑,但既然政府慣例如此,官員沒遵守,記者提出疑問是無可厚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