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提修城規例 劉國勳倡刪減城規諮詢 本研社憂影響監察角色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表示期望香港可「告別劏房」,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5日)在網誌指,房屋問題「有得搞」,甚至可在2049年前達到目標;他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政府正研究減少部分法定程序,包括修改《城市規劃條例》,增加效率。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今早(26日)表示,有必要修訂《城市規劃條例》,指現時諮詢程序過於重複,部分可以刪走或壓縮,相信現今社會資訊發達,有條例壓縮諮詢時間。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則指,憂慮政府修改城規條例時只強調「精簡」,但沒有清楚交代範圍,不希望以簡化條例為目標,影響條例本身的監察的角色。他相信政府再推《2030+》是打算修訂其長遠規劃,指近期政府的發展計劃已遠多於早前表示未來需要的1200公頃土地,料將配合新的產業發展,如新界北用作創科發展用地。

陳茂波早前指政府正研究減少部分法定程序,包括修改《城市規劃條例》,以避免濫用。(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劉國勳在電台節目表示,《城市規劃條例》的修訂有必要,指該條例上次修訂已是2004年,至2014年才生效,個人一向認為部分程序有重複,例如「改圖」(修訂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申請要先作數月諮詢,待城規會通過改圖申請後,在找行政長官簽署時又要諮詢,若出現反對意見又要就該意見諮詢,認為一開始已要至少三至四次諮詢,部分諮詢過程應可刪走、部分程序可以壓縮。

他指,如果一開始申請「改圖」時已交代了各方理據時,何必再多做諮詢,可轉為交由技術部門評估可行性,亦無必要再就反對意見諮詢。

劉國勳先前提出發展新界北口岸經濟的無約束力議案。(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他又指,由於條例上次修訂已是2004年,當時資訊未發達故需要長時間諮詢,但現今社會資訊發達,相關資料、意見可在網上快速掌握、表達,故認為有條件壓縮諮詢時間。

至於發展北區與深圳相鄰地帶,劉國勳指,北區過去主要是居住地區,而本港需要更多土地供應,故在新界製造產業,可平衡土地供應及產業新經濟的轉型。

陳劍青:減公眾參與本末倒置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在同一節目表示,當局就城規條例的修訂似乎在於縮減程序,但指陳茂波沒有交代範圍,強調城規條例本身要保障發展得到管理,不希望以簡化條例成為修例的首要目標,因為條例本身有監察角色,例如在程序上讓當局考慮改劃用地是否適宜,擔心若減少公眾參與的程序,或影響地契條款的質素本身,是本末倒置。

至於《2030+》,陳劍青指政府兩年前已有類似的長遠規劃,估計政府打算修訂。他指,目前政府指本港長期欠1,200公頃土地,短中期則欠800公頃,但近期討論時,政府發展的規模已遠多於1,200公頃,例如新界北已有2,000公頃,「明日大嶼」首期先有1,000公頃等,料政府希望按新策略地位作修訂。

他又指,所謂欠缺1,200公頃土地當中,只有200公頃用於房屋,料其他土地將配合新的產業發展,如新界北作創科發展需要用地。他指政府未交代有關用地需要多少,如果創造了內地的房屋需求時若於本地需要有衝突如何處理,認為《2030+》重點是如何平衡這些發展。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說,目前政府指本港長期欠1200公頃土地,短中期則欠800公頃,但近期討論時政府發展的規模已遠多於1200公頃,例如新界北已有2000公頃,明日大嶼首期先有1000公頃等,料政府是希望按新的策略地位作修訂。(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憂《2030+》加大發展影響「城鄉共融」

港深邊境土地方面,陳劍青認為該區可發展的土地多,指政府打算發展不少棕地,而且新界北的發展規劃,應比政府目前所言要大得多。他提到,近年政府提出了新的規劃原則,要做到「城鄉共融」,盡量不影響生態、原有社群等,認為是有所進步,但擔心政府打算放棄此原則,作更高密度的發展。

陳劍青指,蓮塘口岸附近已劃了用地供創新科技園使用,規劃遠比目前的房屋用地更多,認為科技園需要交代當中分配,例如多少用以支持本地創科發展等,強調需要考慮本地有多少得益等,目前有很大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