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周永新促林鄭為修例解畫 區會名存實亡「乾脆廢了」

撰文:吳倬安
出版:更新:

曾因全民退保與特首林鄭月娥隔空駁火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今(27日)在《明報》以《對《施政報告》的3個期望》為題撰文,認為林鄭須就2019年的修例風波有個清晰說法,「市民期望的是特首能對2019年發生的事作清晰的交代」,他接受《香港01》查詢時,進一步解釋即使很多市民未必信納有關說法,但都可以避免修例事件成為市民無法釋懷的懸案。
周永新又建議是時候檢討區議會的去留,指逾200名區議員辭職或離任,政府似乎也無意補選,區議會可說「名存實亡」,認為「與其苟延殘喘,政府乾脆廢了區議會吧」,重建有實權的市政局架構及蒐集民意機制。

區議會不容政治異見又無權 倡重建市政局取代

周永新向《香港01》表示,建議取消區議會是基於政治現實。首先,若政府就區議會舉行補選,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怨氣仍然存在,與2019年的情況分別不大,因此政府舉行補選的機會不高,餘下的兩年任期,區議會基本上是真空狀態。

他稱區議會日後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也不高,加上政府不容區議會表達政治意見,已失去表達市民意見的功能,只能商討地區性事情。由於區議會只是諮詢組織,無實際權力,只是反映意見,「聽唔聽,官員話事,又唔補選,又唔准佢哋(區議員)就政治議題表達意見,已失去作用。」

周永新認為,既然香港實況如此,目前最需要是關注地區事務、擁有實權的地區組織,好像過往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以九龍、港島、新界等大區各分折為一至兩個分域市政局,擁有直接財政權力,「變咗到時有嘢(實務)可以做到,香港最需要地區性行政機構,而家全部嘢由政策局、全港性部門做決策,無法滿足市民需要」。

+6

廢區會基於政治現實時代轉變 倡「花瓶」諮委會一併去除

周永新重申,建議區議會因失去功能而廢除,只是基於時代轉變,「政府根本唔覺得要透過區議會聽意見,用分區會、滅罪防火(委員會)代替,都係重新建立聽取市民意見嘅渠道,但現實是另一回事。」

周永新又稱重設市政局,可以「增加到5至6個,職能集中管理地區事務,委員如過往般:部分委任、部分民選。」同時重新檢討現行的諮詢架構,廢去一些只有「花瓶」作用的諮詢委員會或法定組織。

+13

若不交代修例風波 或成「市民無法釋懷的懸案」

周永新文章又指,香港現時是嚴重分化和撕裂的社會,相信若特首能在《施政報告》中詳細解說2019年發生的事,即使她的說法未必能夠取得全部市民的接受,但最少可以釋除一般市民心中的困惑和鬱悶,令他們對修例風波有較完整的看法,不要讓事情隨「任期結束而仍然糾纏不清」。

他認為,特首必須清晰解說2019年修例風波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林鄭月娥不打算競逐連任,今次施政報告可以說是她解說修例風波的最佳場合」,又認為若林鄭不交代,修例風波將成「市民無法釋懷的懸案」,「當然,特首可以重複以往政府的立場,繼續指摘這是一場別有用心、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法行動,或以『黑暴』輕輕帶過;但市民期望的,是特首能對2019年發生的事作清晰的交代,否則隨本屆政府任期結束,修例風波將永遠湮沒在香港歷史長河之中,成為市民無法釋懷的懸案。」

周永新向《香港01》表示,很多市民都不清楚為何修例風波由最初的和平表達,演變成出現暴力破壞,亦不清楚政府當時掌握甚麼分析和資訊,為何由一件簡單的修例法例工作,會演變成影響香港、甚至國家安全的事件。他強調林鄭要交代而非為自己辯護,又指政府經常稱有外國勢力「插手」,政府應就這些市民疑問作出清晰解說。

+1

周永新在文中指,林鄭月娥在首兩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改善民生的措施,與非建制派「總算有溝通的機會」,惟在2019年情况急轉直下,指《逃犯條例》修訂引來軒然大波,後來出現的暴力和破壞,對社會造成分化和撕裂,至今仍無法彌補。寄望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不能再就存在已久的深層次問題無作為,又認為若要避免市民認為林鄭在「說空話」,須實實在在拿出民生改善方案,包括確實的推行時間,他提出多項建議,包括一年內訂立標準工時、未來3年每年完成興建3萬個公屋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