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立選投票率只計直選不公 應採新公式總和投票率或逾四成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距離立法會選舉一個月,建制陣營近日相繼預測直選投票率偏低,甚至徘徊兩、三成之間。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今日(18日)在報章撰文,指投票率高低不是選舉質量和社會認同度的直接指標,而只是「形式指標」,認為衡量民主的質量須結合選舉具體制度環境,以及選舉後果綜合評估。他舉例指,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前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分別達58%及71%,卻產生極端本土派上台及「黑暴區議會」。

田飛龍又指,新選制是「混合代表制」,與地區直選的「形式代表制」相比,功能界別選舉和選委會界別選舉體現了「功能代表制」,故投票率不應只計算直選部分,而應覆蓋所有選舉範疇、以加權新公式計算,否則不能完整反映新選制的社會認同度、也不公平,如果考慮今次選舉的「總和投票率」,有機會超過四成。

田飛龍稱,投票率波動未必下行,歸因五個因素。(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田飛龍在《明報》撰文指,新選制代表了「一國兩制」的完整法理,和香港選民基礎之間存在落差,形容投票率波動正好受此影響。他稱不少人對「低投票率」產生迷思焦慮,對新選制的民主合法性產生疑問,反對派和外部勢力必然會用投票率攻擊新選制。

他提到,劉兆佳近日表示投票率可達三成,因新選制旨在扭轉香港亂局,故投票率偏低是必要代價。田認為此話意指香港民眾因對新選制「不買帳」,未能充分理解新制度的國家理性,故低投票率說明民意與新選制間的落差,作為「代價」存在,田飛龍認同這種說法。

劉兆佳近日表示預料投票率可達三成,因為新選制主要目的是扭轉香港亂局,投票率低是難以避免的代價。(資料圖片)

料投票率計及功能、選委界別或達四成

不過,田飛龍指自己有不同的解釋和預測,指計算投票率應覆蓋功能組別及選委會界別,再加權處理,以此計算,預料總和投票率存在超過四成的「上行」趨勢和空間。他又指經過《港區國安法》和新選制變革後,相信社會已一定程度消化了,選民未必固守既往立場;且經濟轉型與民生保障成為了治理主題,加上新選制下的競爭,有助選民走出「二元對立」,投票意欲未必如坊間預測般低。

田飛龍指,政治怨氣和泄憤心理顯然一時難以消除,而「愛國民主文化」也未能快速生成,認為必須一定時間和代價來承接,國家對香港民主再啟蒙的洗禮,達致真正的理性認知。正如劉兆佳教授所言,「低投票率」只是暫時性代價,與「選舉奪權」的極端代價相比,或許只是「兩害相權」的理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