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政府滿意度升至40% 評論員稱移民潮令不滿政府基數減少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香港民意研究所民調顯示,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升至40%,感到不滿的市民有37%,兩者均輕微上升。另外,三項法治指標評分均呈上升趨勢,當中法治程度由2020年約3.9分,升至今年9月初的5.74分;司法制度公平程度由約4分,升至5.37分;法庭公正程度則由約4.3分,升至5.68分。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不同因素都可以影響民調數據結果,認為政府表現滿意率提升與近年移民人數增加,使不滿特區政府的基數減少、社會焦點轉移至防疫政策上有關,令政治爭議較以往減少。

香港民意研究所於9月初,訪問了1,002名18歲以上、操粵語的香港人。結果顯示,市民對港府的滿意程度由今年8月初的36%,上升至9月初的40%;不滿意程度由今年8月初的35%,上升至9月初的37%。

黃啟晹稱媒體立場趨單一 批判減少

獨立法律研究員黃啟晹認為,民間對政府的滿意度和法治信心增加,與傳媒數量減少、立場單一有關,指調查結果在不少法律從業員眼中與現實有落差。他認為,自從《港區國安法》落實後,不少媒體停運,或將總部搬離香港,加上不少公民、律師團體解散,變相限制了港人接收的資訊:「法治同媒體係共生,媒體係監察、監督嘅作用,咁先可以保障到司法獨立。」

啲人話政治新聞愈少愈好,但當市民睇得少,你對社會嘅批判、情感都會慢慢少!
黃啟晹
第六屆政府與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劉銳紹:滿意度升因社會焦點轉移

黃啟晹留意到「後國安年代」出現的兩個現象,法庭較傾向發表政治性意見,甚至以具政治色彩詞語批評示威者立場: 「好難想像法庭會作出呢啲評論。」他同時認為,法院愈來愈傾向抗拒參考外國案例,但有關人權、憲法及民主的案例,背後所帶出的精神和價值觀與西方國家共享,不過法院現時大多以「香港情況獨特,係前所未見」、「兩地情況唔同,所以我哋唔採納」為理拒絕參考。

劉銳紹則認為,市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由2020年史無前例急跌,到今年升至「一半半」與現時的社會焦點轉移相關。他認為仍留在香港的市民,大多對社會和政府仍抱有「良好願望」,加上移民潮帶走不少不滿港府的人:「不滿特區政府基數少咗,同埋市民嘅焦點都放係防疫。」除此之外,他也認同傳媒風氣改變或會影響民調結果:「媒體改變咗好多,比較傾向多揚善,加上官方有能力去做正面宣傳,一定會影響民意傾向。」